《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是日本著名畅销书作家,习惯培养顾问古川武士的经验总结,书中提到了很多小技巧和方法,很有价值。
书中提到,我们坚持做一件事的过程会经历三个阶段:
反抗期
不稳定期
倦怠期
01 婴儿学步
刚开始培养一个习惯的时候,一开始的一周左右是最容易放弃的阶段,叫“反抗期”,这个过程失败率高达42%。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很多行为,其实在大脑中是有路径依赖的,你做的一个很简单的习惯或者动作,都是大脑中的神经通路的一次放电活动。
如果有现成的通路,那么你做一件事就不会费力;如果没有通路,这时候会感到特别痛苦。
这就像是你爬山一样,如果沿着固有的台阶往上爬,会感觉到比较轻松,可以很快完成。但是如果没有现成的台阶,需要你自己先找到路,沿途还有各种荆棘不断刺痛你,此时你会感到相当难受。
我们培养习惯的过程,同样如此。
那如何做呢?
书中给出了两个对策:婴儿学步和简单记录。
就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来,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像个婴儿一样,先学会站立,然后慢慢迈出第一步,再迈出第二步,不要试图一下子跑起来。
02 设定开关
第二个阶段叫“不稳定期”,就是自己初步建立的习惯,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导致出现无法坚持的情况。
比如想着每天下班后跑2公里,但是各种临时加班、天气状况、其他意外情况等等,都会打乱自己的节奏,导致无法持续做下去。
我去年刚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时,因为是春天,每隔几天就出现一次大风,每当此时就让我很是崩溃,好不容易坚持的骑行习惯,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甚至会出现中途断掉的可能性。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作者的方法是:建立一个能够持续坚持的机制。
怎么理解?
我们培养一个习惯,前提是一定要模式化,即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做某事,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式行为,这是保证行动可执行的关键。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学会制定“弹性计划”,即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或者其他无法避免的状况时,先保证自己的思想是在培养习惯上的,而不是被打断了就破罐子破摔了。
待这个阶段过去后,再去补上这个习惯,不能因为中途中断一天,觉得自己的整个过程不完美而出现懈怠情绪。
同时,我们要设定例外规则,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狠。
不管你计划的多么周密,肯定不会完全按照计划来走,如果一旦出现计划外的事情,过于焦虑和纠结,只会扰乱自己的心绪,这不是一个理智的行为。
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不稳定期,增加例外规则,比如当某天状态不好时,我可以不做,适时放松一下,但是仅此一次,或者只完成5分钟也可以,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设定例外规则,并不是为了给自己逃避培养习惯的过程找理由,而是为了一些超出计划外的情况设定弹性原则,能让整个过程可以顺利渡过。
03 感受变化
第三个过程叫“倦怠期”,即坚持一段时间后开始感到无聊、烦躁,感受不到这件事的意义,总觉得没有任何价值,开始心灰意冷,甚至萌生放弃的想法。
这个你与习惯培养的最后斗争,是胜利前的黑暗,就像作者说的:
其实这是因为你已经开始要适应“新习惯”了,习惯引力为了维持现状而设法抵制你所做的一切,做出最后的反抗。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增加一点变化,不要单调的行为持续下去。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长久坚持对一件单调无聊的过程充满激情,总得换点花样,让大脑减减压。
比如我骑行上下班的过程,坚持走某条路线一两个月后,感受到了倦意,开始觉得疲惫和无聊,那么我就可以换一个别的线路走一走,看看平时没去过的地方都有什么,甚至可以中途停下来驻足思考观察,让无聊的过程,出现一点生动和可爱。
这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坚持一个习惯不容易,千万不要到了最后一刻放弃,当你开始感觉有些累了,那完全可以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方式、增加一个新的角度等方式来重新定义你的这个习惯,可以更好的迈过这个倦怠期,最终迎来习惯养成的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