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了一些文章,说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当时觉得很有道理,认为时间花在哪里,自己的成就就在哪,我要比别人厉害,那就需要把这些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
于是,哪怕是在吃饭,洗澡,走路的时间,我都必须听点啥,看点啥,一直是那种让自己看起来很忙很充实的状态。
仿佛就像是在跟别人炫耀说,你瞧瞧,我多努力!
原本要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初衷是好的,但网上的内容太多,我们不知不觉陷入了需要不断“学习”的焦虑中,让自己一直处于在看在听的阶段,“没有时间”停下来做深入思考。
之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有时候A说这个理论你觉得有道理,哪天B说一个相反的理论,你觉得也有道理。然后在执行不同理论的时候,就开始犯难,我应该要怎么选?就比如,长板理论和短板理论,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到底是要扬长还是避短?
然后慢慢听到了内心更多的疑问。
为什么一个事情,会有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结论?
为什么我变得越来越懒,宁愿花那么多时间在网上找到标准答案,也不自己花心思解答?
为什么我开始变得没有耐心读完一篇长文了?
为什么我开始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
为什么我没法专注得做一件事了?每次眼睛看着A内容,耳朵还要听点别的B内容。
为什么...?
这样的为什么还有很多。
后面才慢慢意识到,原来,我的所谓的碎片化学习都是在接收别人的信息,大脑一直处于看和听的过程,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等哪天突然要我去主动思考,我才发现主动思考对我来说已经开始变得很痛苦,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拿来主义”。
原本我以为我占据了生活的主动权,利用了碎片化时间去学习,不曾想最后却被碎片化时间反噬。现在吃饭的时候不能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不能好好睡觉,工作学习的时候,心里也总想着别的事情,经常心不在焉,很难再做到专注。
我以为我利用了碎片化时间,时间就会变得“更多”,我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专注,在当下只做当下的事情,结果一定会比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做要差吗?
这是一个值得再次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