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L先生文章,学到一个新词,「冒名顶替症候群」。症状如下:
「对自己缺乏信心,底气不足,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只是凑巧和运气,时刻担心别人发现自己并没有这么厉害。」
忍不住一拍大腿:这不说的就是我吗!
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不管取得什么成绩、得到多少肯定,内心都是惶恐不安的。认定了这些正向反馈并不客观,只是因为对方不了解真实的我而已。
比如最近发生的事。
粥哥给新人助教安排了一个「勾搭前辈」的破冰活动,上周末分享成果。我也参与了勾搭,报名参加分享,意外被粥哥pick来客串现场主持。
我可是stage fright 深度患者。如果要给患病程度评分,我会评8分。主持经验接近于0,如果在单位述职大会上一板一眼地通知参会者出场顺序也算一种主持的话。还好这是线上活动,不用真的当众发言,可以提前备好主持词,所以爽快答应了。
万万没想到,活动结束后,热情洋溢的小伙伴们抛过来鲜花掌声和赞美无数,纷纷表白“小丫主持太棒了”、“专业主持,我要向你取经”,并且还真有人主动来勾搭,要求分享主持经验;升级见习时粥哥专门背书:“小丫加入助教不到两月就成功给自己添加了两个品牌:1、金牌主持人;2、圈外御用校稿员。”
纳尼?我知道圈外一向善于赋能和激励,但···这也未免太夸张了吧!是我真的做得不错,还是因为圈外氛围太好?
隔日清风大大发来贺电:“看了你昨晚的主持记录,颇为有趣。”赶紧澄清:“有趣?何以见得?”“氛围很好,轻松活泼,灵气足。”
舒了口气,心下踏实些。因为听到了具体、明确的反馈,而不是“太棒了”这类泛泛之谈。现场氛围确实很好,因为每个小伙伴都准备了分享内容,积极参与互动。但我觉得主要功劳在于粥哥活动设计得巧妙,跟主持人真心没有很大关系。
不过“灵气足”这个反馈,跟我过往接收到的一些评价串联起来了。高中语文老师为我的作文写过评语:“你以后要是不在写作方面好好发展,那就太可惜了。”大学教对外汉语的老师也在我的作业上写过:“好有灵气的学生啊!”最近因为工作上的坎坷跟同事交流,觉得看不到希望,体制内没人认可我的价值,同事说:“那是他们瞎,时间会证明一切的。你是有才华的人。”
从这些外部评价,隐约可以总结出一项个人天赋,那就是:文字敏锐度和表现力。事实上我对自己的文字能力一向自负,居然对粥哥大言不惭:“我校过的稿,被纠出细节问题是小概率事件。”哈哈哈,行走在极度自信与极度自卑之间,也算是冰火两重天了。
经过这起被表扬事件,我为自己的「冒名顶替症」开出如下药方:
1、避免过于极端。寻求明确具体的外部反馈,辅助修正自我评价。
2、保持开放心态。积极主动,勇敢尝试,不断突破自我边界。
3、打造个人品牌。在天赋领域持续深耕,形成独特优势,提升自信心和竞争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