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有一件事情是让我觉得不得不在这里分享的。
因为公司内部推行快速高效的团队合作制,很多时候我们会和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同事一起组团打怪。这次的项目是公司内部的一个偏文化落地的项目,因为之前一直是我和另一位市场部的同事K在做这件事情,这次也是我们两个主要负责这个落地项目。
说是同事,其实K的层级要比我高很多,经验、阅历也比我丰富,我们更多是因为部门的原因在一起合作,前期的项目由他来主导,我从旁辅助,合作得很愉快。到了后期收尾的部分,K建议我来担当主导者的角色,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锻炼自己的项目管理能力。
这是我们重新确定角色后的第一次会议。下午我们两个人在会议室商量了具体的项目执行细节,从前期准备、中期学习和后期跟进等角度,以及不同角色的分工和注意事项等各个方面都作了讨论,共同拟定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版本,最后我们还决定和这个项目的总牵头人Mike约一个会议听一听他的建议。
在会议上,因为我是主导者的角色,将由我来汇报我们的方案,然后我就开讲了。
讲的时候很紧张,也许是因为很久时间没有和Mike面对面汇报过了,当时我们讨论的细节几乎都没有涉及。我是这么讲的:用放映模式展示幻灯片,然后就把幻灯片上的内容读了一遍,用一些过渡词作了逻辑上的连接……在讲到一半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发现不对了,但是又没办法半路调整,最后只能硬着头皮赶着时间说完,末了来一句“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估计是这次的汇报真的很糟糕(其实每一次都很糟糕),K听不下去了,最后做的补充相当于是把我的汇报重新按照他的逻辑进行了说明,而他所说的逻辑,其实就是我们在会议室里整个的思考过程,我们当时构思的时候本就带着一个漂亮的逻辑,但是最后我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
同样的,K讲到一半我就知道我和他的差距在哪里了。
你的表达逻辑是什么?首先,我没有用一个结构或者说是逻辑将PPT上呈现的点都串联起来。就像上文所说的,我们原本有逻辑,但是我临时换了另一种自己更习惯的方式汇报了,而那恰恰是没有逻辑的一种方式,导致听的人云里雾里,最后只能依靠自己看PPT进行了解。
其次,默认对方会看PPT,所以讲的时候有些漫不经心,甚至内心是期望对方通过PPT就能看懂的,而忽视了展示的本质是什么。
再次,在这样一个想法交流的会议上,目的就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而不是结果的展示,尤其是在我们这样快速学习型的组织中,领导更愿意看到我们思考的过程而非最后的成果,否则他给的只是可行性的结论,而不是建设性的意见。有时候我会被传统的观点,即我们要先说结论而限制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在这样的场合,对方是不介意你稍稍慢一点的,但是要把背后的逻辑说清楚。
最后,我真的自己理解了我们原先在会议室里讨论的东西吗?如果理解了,为什么不能用更好的方式呈现?而最后还是选择了照读PPT?我对自己当时的准备度保持怀疑的态度。这也从侧面警示自己:如果没有做好在别人面前展示的准备,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就真的理解,即使那个东西是我全程参与并一起产出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悟。其实最大的就是有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要精准。这其实很考验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能力,如果在一开始做不好的话,或者说觉得自己没有信心的话,尝试先打个底稿——注意,永远要用有结构的方式汇报任何东西,即使说想法也一样。如果没有更精准的语言,那么就选择最真实的语言。
我想,这也是我和K之间很大的差距吧。虽然我知道在业务、人际等方面对方本就比我强很多,但是通过这次的汇报,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有时候,新入职场的年轻人,甚至是一些老员工,常常不平于为什么似乎一样的业务能力,某些同事的薪资或者层级要比自己高很多,首先先想一想自己,到底和对方差在了哪里。差距一定存在,更多时候只是你没有看见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