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第一个就是“观察”。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而因此会造成对方产生屏障(对抗心理),从而造成彼此的疏远和难以进一步沟通。
摘录一段书中的原文: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那么什么是观察呢?书中有一首诗,朴实又现实,值得回味: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的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鲁思.贝本梅尔
在诗中,不论带有负面的懒惰、愚蠢,还是中立、积极的厨师。这些都因为先入为主,片面的视角产生了结论,难免会给人贴了标签,并且带着标签定位,带着偏见去沟通。偏差从这标签开始。
我也在思考,看这一章节,可以分享的是什么?
第一遍阅读,我想,我已经可以按照书中的举例,分辨出“观察”和“评论”。
再读一遍,重点在于,观察要放下评判。仔细的观察,观察客观的事实,并在变成语言的时候,也能清晰地表达出观察的事实或结果。
第三遍,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是为了打开双方的沟通之窗。避免因为评论替代了观察(事实),造成的异化沟通。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是一位印度哲学家的话。这句话也揭示了我们经常是没有难么明智的。
书中举了一个校长和老师沟通的故事。这个故事看起来平淡,但是体会一下,这正是我们每天在上演的职场和家庭生活。人人都会有很多对他人的抱怨,但是都不愿意直面真实的问题。即便面对了,又无法表达清楚,仍然用评论代替观察,让对方听到了最难听的指责后,仍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要摒弃用观察的事实替代评论的说话方式,还真是不容易。刻意练习,不断自我提醒,每日反思哪怕只是当天的一段对话场景,久而久之,一定会把书中所述的外部经验,变成自己的内在修养和说话、思考习惯!
2019-04-12
4.14补记:
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在书中有一些练习。我说自己可以分辨这两者,但在实际运用时候,仍然难免会用评论(我的想法)代替观察。
这两者的区分,有一个重要的点在于,观察用的是具体的,可衡量的语言。而评论往往是一些笼统的,很难确定是否客观的描述。
比如:小明总是不好好完成作业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句观察,那我们意见不一致。以下例句描述了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小明在上周有三次作业,都只完成了抄写的部分,手工实验的作业一次都没有提交。”
非暴力沟通-区分观察和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