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加入微信群,天下谁人不识君。
潮涨潮落潮退后,方知沉默就是金。
他们说,没有混迹于各大群的金融从业者都是Loser。
也许吧,进入金融行业之后,领导提醒我,该混混圈子了,没有人脉资源你的格局就只能是这一亩三分地。
于是我就加了无数个金融民工云集的大群,群主题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资金业务群、上市公司投资群、PE/VC群、银行从业群、二级投研群等等,可以说是一个大资本市场的微观掠影了。
1、线上认识,线下交易
前两年市场好的时候,每个群都是人声鼎沸热闹至极的。
今天他说有一个一手优质项目有意者私聊。明儿她说我这儿有低成本资金可以做过桥、质押、并购基金等,有意者请详询。后天他说我手上有一独家上市公司壳资源,小市值还特干净。
这些人其实就是金融掮客,他们喜欢建群,也喜欢加各种金融群,通过这些群,也有一些人赚到了钱。
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眼花缭乱的群聊信息,只会浪费时间。
我加群的初衷是为了拓展人脉,然而这样的群根本没有什么人脉可言。
金融的本质是资源与资金的变现,大佬也会有群,如泰山会、大D会、江南会、华夏同学会,等等。
相对来说,我所加入的微信群,还是比较低端的。
而且金融业务,基本上还是要线下交易的,微信只能认识一下,想要交易,还是要线下面对面详谈。
2、红包是金融业晴雨表
加这样的微信群,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抢红包,可以发点小财。
群里有从事各种业务的人,有些人一进群就开始发红包,一般也都不小。
还有一些股神,没事就在群里吹嘘自己的业绩,如何凭借出神入化的选股能力,找到了连续几个涨停板的股票。
股神赚钱了,红包当然也是少不了的。
特别是在市场好的时候,金融群的红包绝对是不容小觑的。
有那么几个月,我靠着各大群的红包收入覆盖了在一线大城市的生活成本。
有一个春节,我什么事都不做,就是等着抢红包,不但把给小辈发的压岁钱赚了回来,还有额外的收益。
万物负阴而抱阳,金融市场的由盛转衰往往令人措手不及。
现在的金融群,要么死气沉沉,要么就是各种八卦,反正都闭口不谈投资了。
更没人发红包了,这大约就是传说中和口红经济并驾齐驱的红包经济吧。
3、有趣的人与事
有一个活跃的上市公司投资群,逢聚必跌,以至于到后,发到群里的聚会照片变成卖出信号,其效果堪比招商证券策略会。
群友A,被冠以“公司杀手”外号,为什么?去哪家公司工作,哪家公司就爆仓,屡试不爽。业务中接触了哪家上市公司,哪家上市公司就会爆雷。绝对是大神。
群友B,活跃于一级市场,投资了某锂电池公司,公司借壳西北某消防公司上市后,时常见其发圈吹嘘投资眼光及投资业绩,有人质疑便舌战群雄,但2018年该公司爆雷后,朋友圈设置成3天可见,也不太见他发言发圈了。
群友C,三方募资行业资深人士。赚钱很多,但时常抱怨说不定哪天就要进局子。前几日问他近况如何,答曰:还想做金融,但不做募资,现在客户问我要投什么,我都不敢说,全部推荐存银行。
这一切都是成长的过程,赚不到金钱就赚经历,赚不到经历就赚经验,总有咸鱼翻身的那一天。
4、当初的梦想实现了吗?
其实在群里混得时间长了,就会对群里的人逐渐熟悉了。
一般一个三五百人的微信群,最活跃的也就三五人,而经过冒泡的也就是三五十人。
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是沉默大多数。其实他们也都在默默关注,有感兴趣的信息,直接就私聊了。
在群里彼此熟悉之后,也会发展一些线下的小群,我就比较喜欢这样的小群。
线上天南地北地瞎扯蛋,线下还能时不时来个吃喝玩乐的小群聚会。
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在录抖音,有趣的灵魂待业在家。
小群群友们当初大多分布在金融行业的不同职能中,曾经都是些怀揣着大梦想大抱负的有志青年男女,如今却很多都殊途同归沦为待业或在企业、机构混着日子。
自2018年资本寒冬起,企业资本运作数量急剧收窄。我身边的小群群友们就这样在这波大浪中陆陆续续失业了。
有些群友已经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有的去大学或进修或授课、有的回乡开酒吧、有的去企业潜心做业务、有的回老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我开始做起了新媒体。
正如有人所说:“投资应该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
正所谓:
金融民工要发展,首先要把微信建。
你加我加他也加,微信主题包罗万。
加群想要拓人脉,其实哪有人脉言。
线上也就初相识,交易还要线下谈。
入群也可发小财,微信红包不一般。
没事经常点一点,就能把生活费赚。
群里认识一些人,线下聚会瞎扯淡。
万物负阴而抱阳,盛极转衰一瞬间。
微信群里静悄悄,股神大佬全不见。
有人开始把证考,有人回家去种田。
有人要把行业转,有人高吟行路难!
荣衰本是寻常事,不负青春心自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