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一·二七】
某孝廉有句云:“立誓乾坤不受恩。”盖自矜风骨也。余不以为然,寄书规之,云:“人在世间,如何能不受人恩?古人如陶靖节之高,而以乞一顿食,至于冥报相贻。杜少陵以稷、契自许,而感孙宰存恤,至于愿结弟昆。范文正公是何等人,而以晏公一荐故,终身执门生之礼。盖“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圣人之所不讳也。若商宝意太史之诗则不然,曰:“名心未了难遗世,晚景无多怕受恩。”蒋苕生太史之诗亦不然,曰:“不是微禽敢辞惠,只愁无处觅金环。”此皆不立身份,而身份弥高。
陶靖节,即陶渊明(约365—427),入刘宋后改名潜,字符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父亲早死,到陶渊明时家势已渐渐衰落。他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和散文家。深受后世文人客推崇,欧阳修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冥报,音míng bào,意思是死后相报。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陶渊明在《乞食》一诗中写道:“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这句诗的意思是: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杜少陵,即杜甫。少陵在今陕西西安南,本汉宣帝皇后许氏陵墓,因小于宣帝的杜陵,故名。杜甫曾居于少陵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稷契,音jì xiè,稷和契的并称。唐虞时代的贤臣。稷是后稷,传说他在舜时教人稼穑;契,高辛氏子,舜五臣之一,商之祖也。《书·舜典》:帝曰:契,汝作司徒。别作“偰”。
孙宰,孙姓县令,杜甫的朋友。宰,唐人对县令的一种尊称。杜甫在《彭衙行》一诗中记录其全家在唐肃宗至德元载(756)避贼逃难的一个片断,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逃难途中的艰险状况,第二部分写孙宰体贴留客的深情厚谊。诗中直写“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按照古人对他人名讳的称呼规矩,对朋友是不能直呼其名,所以,有些书籍中介绍孙宰是杜甫一个名叫“孙宰”的朋友的说法是错误的。
弟昆,音dì kūn,亦作“弟晜”,即弟兄。晜,音kūn,在古代同“昆”字,意思是“兄”。杜甫《彭衙行》诗句:“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范文正,即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晏公,指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14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30岁时就官至翰林学士。33岁时,因为反对张耆任参政知事,贬任应天府。那年,范仲淹恰在应天府为母丁忧守孝,二人相识,晏殊很欣赏范仲淹,特别是他在母亲丁忧期间,还上书朝廷,陈述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后来,晏殊回京任御史中丞。政事堂会议时,晏殊推荐了范仲淹,在晏殊出任御史中丞的第三个月,39岁的范仲淹被朝廷任秘阁校理。当时范仲淹孝期已满,变卖了家中一切作为路费,带着老婆和两个年幼的儿子进京赴任。开始了他为天下苍生辛苦操劳的一生。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出自《礼记·曲礼上第一》:“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其次务施报”中的“施”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广雅》:施,予也。译文: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讲求施报。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的规范,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
商宝意,即商盘(1701—1767),字苍雨,号宝意,清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少读书于土城山之质园,旧传为勾践教西施歌舞处。雍正八年(1730)进士,以知县用,奉旨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八旗馆、国史馆纂修。后以养亲乞外补,历任广西新宁州牧、镇江郡丞、南昌令、梧州知府、云南府知府等职。乾隆三十二年(1767),进军缅甸负责督运粮草,感触瘴疠,旬日而卒。自幼工诗,才名与厉鹗并称,佳句颇多。精音律,谈吐幽默,所至名士均为之倾倒,为绍兴“西园吟社”成员。所作甚丰,后经删汰,尚存三千首,为《质园诗集》。又选八邑诗人之作为《越风》诗集,计30卷。
蒋苕生,即蒋士铨(1725—1784),字心馀、苕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祖籍湖州长兴(今浙江长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少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诗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
不是微禽敢辞惠,只愁无处觅金环。典故:衔环报恩。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有个人叫杨震,他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可怜它,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承蒙您的搭救,非常感激。”并将四枚白玉环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您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