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建莉老师在书中这样说道,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的关心,其实他的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前几天,爸爸给姐姐出了一道生活中计算钱数的题,我看孩子有畏难情绪,立马为孩子开脱,她没有学怎么会呢?
孩子其实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的,正所谓触类旁通。最后,孩子确实算了出来,我为自己说的话感到愧疚。
不想成为父母的样子,却还是以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样子对待孩子。避免孩子遇到和我小时候一样的情况,只能不断学习,改变自己。
孩子有畏难心理很正常,家长作为旁观者和引导者,特别容易不耐烦,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继而拿出自己的方法,向孩子灌输。
长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动脑筋的习惯,也无法体会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孩子的天性是纯洁、美好的,这是尹建莉老师在书中强调的,相信孩子本性的美好,是信任孩子的前提。
而我们这一代人生长的环境,我们的父母,不是这样对待我们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父母就是孩子的对立面,孩子不打、不骂、不教育,那还得了。
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而这三种方法,恰恰是我们最常用的。
讲道理,孩子真的能听进去吗?发脾气,家长和孩子都陷入激烈的坏情绪中。刻意感动,只会让自己更啰嗦。
父母对孩子的爱,最基本的表达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发展他的个人意志。
当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时候,自然会选择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哪怕错了,家长也要接受,因为这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磨炼。谁能一辈子做孩子的保护伞呢?
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就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现在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虽然没有到独立生活的地步,先得学会独立思考。不要到了自己老了,才悔恨孩子不独立,不会处理事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