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个习惯,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在豆瓣上进行标记,给书籍打分,写写短评。遇上特别触动我的书,会认真去看别人的分析和评论,或是自己动手写个长评。几年下来,豆瓣上标记“已读”书目也差不多有400本了。
今天就来对这几百本书进行盘点,推荐10本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创意是生命的自然运行法则。生命是一种能量,是一种纯粹的创造之能。
1.《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
茱莉娅·卡梅伦是美国公认的“创作教母”,她积极地投身于艺术创作30余年,获奖颇丰,是美国戏剧、电影和电视圈中的知名创作者,享有极高的地位。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晨间笔记”和“艺术家之约”这两种唤醒创意的基本工具,通过12堂修复创造性自我的课程实践,来指导读者打通创作瓶颈,重拾创作的力量。
阅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书中所提出的方法一天一天地实践,坚持每天写“晨间笔记”,坚持每周赴“艺术家之约”,全身心地相信自己内在的能量,并诚实地面对每堂课的验收。最终,你不止能重拾创作力,更会使你的生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书评:从“晨间日记”开始,唤醒创意的自己)

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2.《看不见的城市》
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他被同代人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王小波、苏童、朱天文等著名作家的推崇,并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借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之口,以向蒙古皇帝忽必烈做旅行汇报的方式,讲述了他所见过的一座座城市。这些城市都拥有一个美轮美奂的名字。或许,对马可·波罗而言,每一个名字都有其独特意义,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别样的风景。然而,对忽必烈而言,这些城市的名字有何意义?它们背后是否真的存在一座城市?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卡尔维诺在一次讲座中如此形容这本书。

我们的爱,是应该给我们所爱的人带来和平和幸福的。如果我们的爱存有占有的私心,我们便不可能给他们平和快乐。相反的,我们只会令他们感觉被困。
3.《故道白云》
这本书是旅法的越南高僧一行禅师所著。全书语言优美流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它取材与24本巴利文、梵文和中文佛典,原始佛教的很多真义都在各个优美的小故事中得到了通俗易懂的再现,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一行禅师的良苦用心。
在书中,一行禅师以极为平淡朴实的语言刻画,不谈神通,不谈传说,不谈玄虚,而是以实实在在的佛理、辩证、符合人之常情的角度和超越人之常情的智慧来诉说了佛陀整个修道觉悟和传教的生涯。在一行禅师的笔下,佛陀不再是那个民间传说里高居神坛之上的神,而是如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普通人。
整本书读来亲切自然,没有常见的佛典那样深奥难懂,加上诗情画意的书名,很容易吸引人拿起来阅读。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越来越少人愿意阅读的时代,有这样一本通俗易懂的书可以将佛陀描述得如此真实而贴近我们的生活,给人的感觉是亲切而熟悉的,没有距离感。因而,它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志向和生活是两件事情,应该自寻安慰,主要是勿灰心,继续抱着你的志向,继续生活下去,其余的便不由我们做主了。
4.《约翰·克里斯多夫》
罗曼·罗兰著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爱德蒙·高斯称此书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克里斯朵夫最终还是死了,如同书中所描述的,“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或许,克里斯多夫便是那种“天生的战士”,对他而言,这一生的宿命便是战斗,为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他们不肯为了眼前虚假的光亮而自欺欺人,宁愿选择走入黑暗,去寻求真正的光明和希望。

如果我们都能把食物和笑语欢歌看得比黄金宝藏还重,世界将会比现在快乐许多。
5.《霍比特人》
与改编的电影《霍比特人》三部曲不同,托尔金先生的《霍比特人》原著是一本讲给小朋友听的奇幻故事,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有的是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深情描述和朋友之情的温柔赞美。
“75年来,一代代读者发现,比尔博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徘徊在懦弱与勇敢之间。我们之所以没有成为英雄,或许只是没有等到我们的甘道夫而已。”

战争即和平,奴役即自由,无知即力量。
6.《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有人会觉得书中所描绘的世界太过荒诞、可笑,现实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节;也有人认为书中所描绘的世界太过可怕,让人心生恐惧;亦有人读完此书感到悲伤,看不到希望。
身处这个政治无孔不入的时代,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读一读这本书。

你如此念念不忘的那些缎带,其实是当奴隶的标志。你难道不懂得,自由的价值要高于缎带吗?
7.《动物农场》
仍然是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一则入骨三分的反乌托邦的政治讽喻寓言。书中讲述的是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有人评论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和清醒的头脑。”

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圣人不屑于例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
8.《白鹿原》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印象最深刻的是朱先生,尤其不喜欢白嘉轩,觉得他古板固执不知变通。第二次读,读到朱先生过世时,依然哭得一塌糊涂。然而对白嘉轩却有了新的认识。这两人,一为圣人,一为凡人。他们的风骨气节和坚守都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滔滔乱世,命不由己,人生于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身而为人,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方是君子。

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那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
9.《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这是一本非常奇妙的书,语言清澈平实却又意味深长,故事简单明了却含义非凡。
生活在西班牙的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在埃及的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宝藏。少年在遇到撒冷王后,决定前去埃及寻找宝藏。他卖掉了陪伴自己多年的羊群,跨海向南,来到了非洲。刚到非洲大陆,就遇上了骗子,全身积蓄被骗个精光。他只得找了个卖水晶的店铺,给店主打工,好攒够回家买羊的钱。十一个月后,他攒够了回家的路费和购买羊群的钱,但他并没有返回西班牙,而是决定穿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撒哈拉大沙漠,前往埃及寻找宝藏。在沙漠的绿洲里,他与一位姑娘一见钟情。最后,在一位炼金术师的指引下,他终于来到了金字塔前。
圣地亚哥最后找到宝藏了吗?想必我们在他踏上旅程之初,就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给了他一个非常美好的结局,但又十分巧妙而意味深长。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少年圣地亚哥为了一个梦而敢于付出的决心和勇气。
(书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你是否还有勇气为了梦想披荆斩棘?)

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人或狮子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据我们所知,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得煞有其事。
10.《人类简史》
这是一部能改变你认知、刷新你三观的作品,它讲述了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的人类发展史。
从十万年前地球出现生命迹象开始,到如今人类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成为地球的主宰,这期间究竟发什么了什么?是人类决定了历史的进程,还是历史选择了人类作为传承的媒介?和十万年前的祖先相比,今时今日的人类所拥有的资源丰富到无法想象,科技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端,但我们是否比祖先们过得更加快乐?我们是否知道那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风俗和现象究竟是从何而来?
看完这本书,或许你会对整个人类和地球有不同的认识。
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位良师益友。
愿你常与好书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