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706《南京史话》P67-P80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敏
- 20180704《南京史话》P48-P56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
- 20180708《南京史话》P92-P99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
- 20180705《南京史话》P57-P66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
- 20180712《南京史话下》P1-P10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
- 20180702《南京史话》p1-p41七彩丹霞一心向金组——蔡
- 20180707《南京史话》P81—P91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
- 20180711《南京史话》P125-P142七彩丹霞一心向金—
- 20180709《南京史话》P100-P124七彩丹霞一心向金—
- 20180710《南京史话》P143-P155七彩丹霞一心向金—
主题:南京史话
大纲:1:南朝寺庙
2:南朝皇陵
3:南朝王侯陵墓
4:南朝大族陵墓
内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建康时期佛教的盛行
感想:
虽说这章是讲述建康时期佛教的盛行,但是本章节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南朝寺庙;南朝皇陵;南朝王侯大族陵墓。第一部分通过杜牧一首“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佳句引出了南朝的寺庙。想写了南朝时期的建初寺、道场寺、瓦官寺。南朝寺庙以地区为界可分为两条分线,其一介绍了建初寺的地位、来历、以及介绍了建初寺在东晋时期对与整个佛教影响;简单介绍了翻译中心道场寺;详细介绍了瓦官寺诗人画家皆在此留下了画迹,文诗。单独用一段话总结概括了以上的三座寺庙以及当时人们对佛教的推崇。其二介绍了钟山和东北郊摄山的寺庙,钟山的开善寺;摄山的栖霞寺。紧接着写了佛教的另一面,以及无神论。第二部分主要就是皇陵,举例了孙权墓、东晋墓、刘裕墓、刘骏墓、陈霸先墓。第三部分简写了王侯大族陵墓。个人认为蒋赞初先生应该另开一章写陵墓,可改为陵墓篇和寺庙篇。后一章“唐代诗人、画家笔下的金陵”亦是如此后面也写了陵墓。我觉得不如合起来改为寺庙篇、陵墓篇、碎影篇。即便按照时间的逻辑也该各分为两章,这样读者读起来脑海的逻辑思维更加明确。
建初寺在“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就已提过建初寺,孙权为康僧会所建立,因为就在最繁华的大市之后所以也称“大市寺”。这里更详细的介绍了佛寺以塔为主,供养着佛骨“舍利”的宝塔。康僧会在这里还翻译了几部佛经,可见建初寺不仅奠定了江东地区佛教的基础也开创了江东地区译经的开端。长干里还有一座佛塔——阿育王塔。地基内也藏有佛骨“舍利”,东吴中期被毁,西晋初年恢复长干寺。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能够迅速的站住脚并且得以传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它愿意被汉化,它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中流行的玄学和清淡之风,使佛教徒逐渐中国化,得到了皇室和世家大族们的普遍信仰。其实不仅仅是在中国,即便是在古老的孔雀王朝,佛教也是当权者麻痹百姓的一个工具。当年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羯林伽之战结束后,他决定改变了原有的治国方针,放弃了侵虐性军事行动,致力于政治稳定和发展经济。决定采佛教作为他的宗教哲学,派高僧到处宣扬佛法,很快传遍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等地。然而阿育王倡导的正法内容不仅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身的统治需要。可见宗教更多时候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对百姓思想的一种禁锢和麻痹。
道场寺是当时著名的翻译中心,法显在此写出了《佛国记》、翻译了六部经书,可以一边看着梵文佛经,一边立即口译成流利的中文,说这不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同声翻译吗?人们对他翻译的经书给予了很高的评论。佛陀拔坨翻译出了大部分的《华严经》。因为翻译佛经的发展,所以当时建康城的印度、南亚和西域诸国文化艺术也随之大量传入,为我国古代的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到这里个人认为蒋赞初先生应该先写建初寺和道场寺,将翻译在当时时期的影响放在道场寺的后面,这样读者更清晰。
因为瓦官寺是当时保存艺术珍品最丰富的佛寺,所以作者详细的接受了瓦官寺的情况。瓦官寺从建立的时候就充满了传奇,顾恺之在瓦官寺内画了100多天的《维摩诘居士像》,在点睛之时通知僧让让人前来捐钱,点睛之后一个神采奕奕、清瘦聪慧、凝神沉思的维摩诘就呈现在世人面前,很快就超过了100万个钱。这副壁画唐朝时的杜甫还曾来参观,此后便被移到甘露寺晚唐时期被移到长安,可见其价值之大。瓦官寺之所能够闻名于世不仅仅顾恺之这段事迹,他还有着雕塑家戴逵、戴颙两人的作品。戴逵为了更好的雕刻高达一丈六尺的无量寿佛的木像和两尊菩萨,经常把自己藏在像旁的帷幔中,听取观众的议论,又三年的时间才重新作新像。当时人们将戴逵的作品、顾恺之的壁画、斯里兰卡的白玉佛像合称为“三绝”。宋、齐、梁三代对瓦官寺进行了大肆扩充。粱代张僧繇在此绘制了一大副壁画,高达340尺的瓦官阁,张僧繇的画艺最出名的应该当数它给安乐寺所画的四条龙,画完后未点眼睛,尽管张僧繇一再解释点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了,寺僧仍然坚让张僧繇点,结果两条龙点睛后立即破壁飞去,画龙点睛由此而来。我们可以通过这三座寺庙可以发现,其实当时的寺庙各司其所,各有所长,这也为下文达官贵人敛财埋下伏笔。蒋赞初先生最后写道当时因为佛教盛行,所以很多达官贵人纷纷将他们的住宅捐给和尚作寺院,称为“舍宅为寺”,依次列举了事例。个人觉得这段若是放在文章的第二段,加上梁武帝舍身同泰寺一段便可一不露痕迹的引出建初寺、道场寺、瓦官寺。蒋赞初先生如此写的顺序应是按照当时佛教对建康的影响程度,以及时间顺序的重重顺序。也不失为良策。
以分布地理位置为主线,将寺庙分为两部分,通过蒋赞初先生的描写我们得知开善寺的“三绝碑”,栖霞寺的“千佛岩”都是闻名于世,而最为可惜的应该就是开善寺了。
但是在这南朝四百八十寺佛光普照的年代下,不是百姓们的福,而是祸,是当时人民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每座佛寺都拥有庞大的庄园,从事商业和高利贷活动,他们既是神权的代表也是世俗的地主商人。我无法理解梁武帝在群臣面前如何问的出“有何功德?”之言语?这些踩着百姓的家园、农民的耕田、子民的尸骨建成的座座佛寺有何功德?佛祖无罪,罪恶的是达官贵人打着善意的旗号奴役、压迫、剥削着万千子民。
在后半章节中蒋赞初先生依次介绍东晋、宋、陈的皇陵、王侯大族陵墓。尤其提到东晋11位皇帝除司马聃均为“平葬,不起坟”,这是受汉末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