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702《南京史话》p1-p41七彩丹霞一心向金组——蔡
- 20180704《南京史话》P48-P56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
- 20180708《南京史话》P92-P99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
- 20180705《南京史话》P57-P66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
- 20180712《南京史话下》P1-P10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
- 20180706《南京史话》P67-P80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敏
- 20180707《南京史话》P81—P91七彩丹霞一心向金——蔡
- 20180711《南京史话》P125-P142七彩丹霞一心向金—
- 20180709《南京史话》P100-P124七彩丹霞一心向金—
- 20180710《南京史话》P143-P155七彩丹霞一心向金—
主题:南京史话
大纲:1:地理位置
2:民族起源
3:古城历史
内容:1:南京地理概貌
2:鼓楼岗下的原始居民
3:秦淮河畔的古城
感想:
如果说《重读南京》是一本概况,那么《南京史话》就算得上细说了。从南京的地形、起源、历史都有了详细的解析。还记得《重读南京》当中提起南京的几支南京人的起源吗?南京猿人、神仙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湖熟文化蒋先生详说了其中的鼓楼岗下的原始居民,《重读南京》中指出鼓楼岗曾有两次原始居民,一次母系社会,一次父系社会。母系社会中壮年女性要负责农事,并且当时社会相当繁华;父系社会已经会熟练的使用青铜,但是仍然以农事为主,并且农业无法满足需求还有着猎渔业。关于这些《南京史话》做了很好的补充,我觉得这和蒋赞初先生的考古经验有很大关系,内容详细并且言辞精准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南京的原始人都是选择在江河旁的二级台地作为住所,因为一级台地太过潮湿且有洪水泛滥之灾,不适宜人类居住,只能做种植水稻之用。我觉得这些都表明原始居民的聪慧,知道择水而栖,又知道如何更好的生活。有没有一种她们缺一个傣族杆栏式房屋?南京人可以下层种水稻,上层住人,越想越觉得她们需要️一个(✿╹╹)人(╹╹✿)。而鼓楼五台山旁的二级台地恰好符合原始居民的需求。房子的地面用搀沙拌草的泥土填平,再用烈火烧烤,使之坚硬以防潮湿。早年见过安徽农村的泥土房和这个很像不知道和此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墙壁先用竹子或者树干围城篱笆的形状,然后上草拌泥,房顶用树皮茅草覆盖。是不是觉得情景非常的熟悉?好像古装玄幻剧经常会看到?可见电视剧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历史。比方说我们在《楚乔传》中所见楚乔骑马,世子骑马,公主骑马,看似没有问题其实有着玄机。《楚乔传》虽说是架空时代,但是通过情节依然能看出是南梁北魏为背景的,此时的国家战争颇多,马匹紧缺,根本没有马骑。并且豪门贵族皆以骑牛为时髦,北魏的北海王元祥、王源禧、彭城王王勰数人曾共乘牛车犊牛,去朝见宣武帝元恪,北魏官员普遍乘牛车,种种事迹《魏书》当中都有过明文记载。近年来因为电视剧抄袭,电视剧剧情离谱,造成学生电视剧学历史导致古装剧早到严厉的把控,可急坏了众多等剧的观众。但是不管是对是错,做未成年人我认为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在看电视的时候一些简单的问题是应该抱有的,这是什么时代为背景的,历史上真的确有其人吗?或者说以谁为原型塑造的?这段历史中还发生了哪些趣事?当时人们穿的服饰是什么样的?和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哪些具有联系。我觉得这样去看电视,或者说刷手机既不枯燥,又可以轻而易举的学习到知识,若是能和小伙伴们讨论几句就更好了,印象更加深刻,再提取自身更需要的信息结合讲解词说给游客听既能引起游客的注意力,又可以和游客有着互动加深他们的印象,不至于游客结束旅游回到家中后回想起景区除了照片似乎再无其他的印象。水牛在当时可能已经成为家畜,大家都知道牛普遍用于耕地,但是在古代牛还负责运输和驾车。汉代时牛就已经供应军需,《魏书》中记载:“跋拓焘曾围猎于北山,大获麋鹿数千头。便招尚书发车牛五百乘以运之。”古弼没有答应,说牛是用来备战的,不能拿来狩猎。从众多的事迹中可见古代牛的作用很大,比马还受重视。尽管有了家畜,有了农业,还有了猎渔业,但是人们的生活还是非常困难,通过对骨骼的坚定很多人在壮年时期就已经死亡,儿童的死亡率更高。之前在《重读南京》时书中就已经表明这时候的原始居民已经具备审美能力,而《南京史话》更详细的指出此时的人们已经有埋葬死者的一套制度,他们认为应该给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准备应用好物品,例如石器,陶器还有生前的装饰品,考古学家就在死者身旁发现了雨花台捡来的花石子和玛瑙。可见人们觉得有因果轮回,觉得人们死后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的这种思想不是受宗教影响,而是与生俱来,同时陪葬的花石子也从侧面反应雨花石并非神光讲经说法感动神灵而落下花朵在石头上变换而成的,当然世人皆知此乃传说,所以在这里也是开一个小小的玩笑。
有人离开就会有人来,没有人知道原因这些原始居民突然离开了自己一直仰息的故土,随后来了另一群原始居民,他们已经和之前的人不一样了,以男子为主进入了父系社会,拥有更加成熟农业技术,还逐步掌握了青铜技术。似乎也更加的聪明开始知道享受生活,知道扩大锅具受热面加快食物煮熟的时间,又创造了上蒸下煮的锅具,还发明了陶埙说明有了音乐会放松自己享受生活。考古学家通过年代对比以及放射性碳素研究认为这是和中原时期的商周为一个时期。此后蒋赞初先生简单的介绍了南京猿人、神仙洞、以及浦口区营盘山,以此说明在南京地区大江南北的史前时代和青铜时代居民已经非常密集了。开局玩笑话说,现在的南京还是认为老城南秦淮一带的居民才是最正统的南京人,然而通过这些考古我们可以发下应该是鼓楼和浦口,卸甲甸一代才是最正统的南京人。但是话说回来,虽然南京也是沿江城市,但是和武汉截然不同,南京一向以秦淮河为母亲河,名胜古迹也是多集中于秦淮河一代,读过《南京史话》的前三章就会发现,是长江孕育出的这片土地的人类,并且给予这片河流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秦淮河却孕育出南京的文化和繁荣经济。
第三章重点讲了越城和冶城两座历史,用词精准。南京市区最古老的城池——越城,南京市区第二座古城——冶城。这比《重读南京》表达的准确,首先顺序颠倒先介绍了冶城,其次越城。即使我这样预先知道越城前冶城后的人,还是被“历史记载中南京最早的名称就是冶城”,和“它是南京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这两句话弄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以,有一种刚刚还会做这道题,反而老师教过我现在不会做的感觉了。首先必须明确最早南京是吴国的,此处并非孙吴,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后来越过灭了吴国,它的范围大概是现在的苏南、上海浙江,随后不久公元306年被楚灭。了解这样的一个前因后果就不难记住究竟谁在前谁在后了。
总得来说个人觉得《重读南京》更偏向于白话文,书中很多都是耳目一新的论点,也很适合导游提取出来创作讲解词,但是若是深究南京的历史前因后果本人更偏向于《南京史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