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卵生”的虫蚁没有情感,“胎生“的猫马只有简单的情感,”有色“的草木,”无想“的石头,都没有情感。丰富的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是固定在人类DNA中的特质。试想,你和其它众生排队来到上帝面前,轮到你,上帝说:”来吧,我来给你装一副人类的情感系统。“这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
“你有什么感受?”--刚接触心理学的时候,常常被问到的就是这样一句话,也是常常让我感到反感的一句话,“什么感受?”--“没什么感受” “什么感受?”-“感觉挺好的,感觉刚才那个同事说的挺对的。” 然后就被老师拍砖:“说感受!你刚才说的是想法,是判断,不是感受!” 那时候最怕别人问感受,觉得怎么那么矫情啊。
在咨询中,也照猫画虎地来一句:你有什么感受?现在想起来,那时候问的真叫一个牵强,时机一定是驴唇不对马嘴,不过,多数人面对这个问题也是一脸蒙圈,或若有所思,或哑口无言。
我们真的已经离自己的感受很遥远了,我们真的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感受了,我们活在头脑里已经太久太久。
因为从小,我们被指导去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天,什么是树,什么是蓝色,什么是文字,什么是数字,但是没有人引领我们去认识内部的世界。我们哭,大人说:“别哭了,哭不是好孩子。” 我们难过,大人说:“别想了,振作起来。”我们上小学了,学校教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是思想品德,讲的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和《论语》里的”温良恭俭让“,”克己复礼“意思差不多,后来变成了:德智体美劳,但还是没情绪感受什么事。我们上中学了,知道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人最高级的功能是理性。” 我们崇尚智力,崇尚思考。工作了,进入职场,我们认为职业化的态度就是“一切以事实和逻辑为准,不牵涉个人情感。”我们被告知要”喜怒不形于色“,否则就是不成熟。
就这样,我们离自己的感受越来越远,并且习以为常,我们甚至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甚至不知道拥有感受是怎么样一种体验了。
人活着,就是活的一种感觉,不能感受自己的感受,就像一个没有心的稻草人,容易被外在的人和境遇所牵引,同时也必然感受不到他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变得虚弱而肤浅。只有理性,人只活出了一半的自己,要让生命变得鲜活,必须要活出自己的情感,让情感在身体里丰沛起来,流淌起来。
没有情感的人,就像一部歌剧没有音乐,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想要感受自己的感受,先从允许一切感受存在的态度开始,要知道,所有的情感都是美丽的,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卵生”的虫蚁没有情感,“胎生“的猫马只有简单的情感,”有色“的草木,”无想“的石头,都没有情感。丰富的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是固定在人类DNA中的特质。试想,你和其它众生排队来到上帝面前,轮到你,上帝说:”来吧,我来给你装一副人类的情感系统。“这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参加孙瑞雪老师的电影观赏课,课前她说了几句话,具体的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她当时流泪了,然后随着话题的变化,泪水也就过了,她表达的时候是那么自然,那么发自肺腑,不雕饰,不做作,不掩饰,部忸怩,当时我被她的话深深地触动,同时也暗暗惊讶,原来当众流泪可以这样的坦然,这样的真诚。
真实的生命不就该如此么?感受来了,要不要表达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感受是另一回事。要想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必须打开心,心的打开是需要训练的,尤其是我们长期以来脱离自己的心很久的情况下。当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并能确认它,就是开始活出完整的自己的一个超级里程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