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唐诗还在心中否》

摘抄《唐诗还在心中否》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05-09 14:45 被阅读0次

你今天还读唐诗吗?

有人说读唐诗早就停在了毕业时,停在了放下语文课本时,日子就剩下了柴米油盐。

但没想到,在这样不读诗的时代,网络又迷上了唐诗。

有人在春到了心痒痒的时候,念出一句“红豆生南国”;

有人忧愁无人懂渴望陪伴时,念出了一句“能饮一杯无”。

恍然想起诗人叶嘉莹曾言,她少时读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只觉得嫦娥应该后悔,后来有一天走着路,突然感到了一种寂寞。

于是她说:

“诗,死而复活,失而复得。”

唐诗仿佛也是如此,等人生有了经历,它就慢慢爬上脑袋,动不动就踢你一脚的时候,诗就活了。

人懂得了唐诗,唐诗走进了生命。

谁年少时,不是“天生我材”?

其实唐诗里,住着一群少年人。

这些从诗里走出来的少年是自信的。

他们明亮、澄澈,奔涌着汩汩动能和无穷潜能,蓬勃的意气激荡。

所以,才敢去挑战天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太白的诗风,意气飞扬,极尽潇洒之能事,任由情感恣肆,最是不加拘束。

作此诗时,他与叔叔李云在谢朓楼相别。

离别之际,陡然情绪决堤。

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着先哲的高楼忽然浓烈。

不由得诗兴大发,尽诉笔端。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那些弃我、乱我的黑暗现实,不过是郁结于心的纸老虎,正是应当料理的一了百了。

生活,应当由激情和逸兴来掌舵!

兴致来了,上天揽月又有何妨?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世界处处不平衡,更不屑那些既定的规则。

人生在世若是不称意了,不妨“明朝散发弄扁舟”去。

这些磅礴的想象固然轻狂,但却充盈着满满的生命力。

面对现实的重重桎梏,唐诗的奔放激昂决定了它精神姿态,便是始终仰首的人生。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人到中年,方中进士的孟郊,放榜那日感受到的是彻底的圆满。

多少苦心孤诣终被承认,得偿所愿。

年少时候的孟郊家境清贫,也少与人往来。

直到登科后,才觉得此是出头之日,弥补了那些寂寂的青春。

字里行间却满是扬眉吐气的得意,少年的自负。

什么叫“春风得意”,什么叫“走马观花”?

志得意满最是人间欢喜,喜悦遮天蔽日漫山遍野……

这是一种穿越古今的共鸣之极致,谁会联想到年少时的恣肆狂喜呢?

唐诗里的少年们,总是敢爱敢恨潇洒人间:

行路再难,也是“乘风破浪会有时”;游历草野,也是“我辈岂是蓬蒿人”……

一句句音色分明,独立如人,仿佛从书卷中跃起,与我们席地而坐。

他们告诫21世纪的我们:

不会永远不得志的,只要我们肯奋斗!

他们是真心的,毕竟谁年少时,不是相信“天生我材”?

这是一种让人艳羡的生命力,如果不是如此热爱这个世界,一定不会对它如此热情,充满热枕。

人到中年,更懂冷暖

作家潘向黎曾说过:

“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其实在唐诗里,也不都是少年呐,也有许多心事重重,步履匆匆的中年人。

他们看似黯淡,风尘仆仆,但一颗心却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来读读一首诗《赠卫八处士》。

这首诗,关于二十年的时光荏苒,关于命运与离合。

《赠卫八处士》节选

杜甫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此诗,是中年杜甫的诗。

届时他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奉先县时遇见了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

这一夕的再会面,却经过了二十年的酝酿。

岁月漫长的跋涉里,阔别重逢是生命里令人心惊喟叹的电光石火。

有想过和二十年未见的老朋友重逢,会是何等光景?

这首诗不动声色地告诉你了——

昔日青葱的乌丝已成苍苍白发;

叙起当年的旧友,居然有半数都不在人世了;

当年分别的时候,我们还未成婚,阔别重逢时,儿女都成行了,孩子还问我来自何方……

诗句明白如话,不见雕琢也不事铺张,却不动声色地验证着时间的张力。

二十年的光阴水滴石穿,命运是最不堪测的东西。

而诗,成为了触连命运和人心的扁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回乡偶书》,大家耳熟能详,不过其中况味,非有阅历者不能了解。

贺知章自中进士以来,便离开家乡。

待回乡时,他已是风霜染鬓。

曾经的乡亲未见到几个,只余一群幼童笑闹,不知愁为何物。

他的乡音还未改,依旧是从前口音,可鬓发萧疏,早已不是旧时容貌了。

孩子们心无城府,把他当成异乡人:

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孩子们随口一问,对于诗人而言,则是对心房的重重一击。

多少时光命运的放逐,多少故乡散佚的失落……涌上心头。

他也想争辩,我与你们是同乡,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呐。

但面对着不谙世事的儿童,你如何能较劲儿呢?

你只能报以微笑,即使那是一个苦笑。

人生真正的大悲哀,往往是有口难言的。

几多人生合散,几度命运回旋?

当身为读者的我们也人到中年时,也会明了唐诗里这些先知般的预言……

那个时候,人间的冷暖才更加深刻。

原来人生的况味与心得,要经过时光和诗的发酵。

暮年心境,得自然之真意

有的时候,读山水风物的诗容易,但从中读出禅意的,实是需要岁月做底的。

这必须请教一下暮年的老者,他们的解读往往不凡。

年少时读王维的《山居秋暝》,觉得诗句空灵如画卷是不假,但离生活很遥远。

对于年轻人而言,人世里绚烂丰富的色相尚且鲜活,名缰利锁仍旧难以挣脱……自然真谛也尚难得知。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无言,朗照松间;清泉不语,静转山石,好一幅恬然清丽的画卷。

适才下了新雨,山里漫溢着秋爽滋味。

浣衣女驾莲舟凌波而去,王孙公子可就雅兴随意去留。

这诗作于王维晚年时候,是很有道理的。

那时候的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见识过京都繁华,经受过朝代动荡。

晚年的他,才有一颗历经红尘而脱困的心,才能写出如此洗尽铅华的文字。

字里行间,流动着恬静的禅意。

因为他不雕琢,不寄意,不像许多年少诗人写风物,往往借物咏言寄意深沉。

王维呢,则是静静地听自然的声音,不以人心、情绪介入诗境之中。

让风花雪月一任天然,反而极美。

为什么呢?

就得听听唐诗里,那些暮年人的声音。

岁月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

真正朴茂的生命之美,并不是从人为的色相中撷取的,而是从自然中来。

万物存在的道理往往自有逻辑。

哪怕在油渍逼仄的厨房里,也有生死轮回;

在阳台那些不语的花盆里,依然有众生平等。

人到暮年,总存出世之心,才更能窥到自然尊严的真谛和秘密。

唐诗里的他们,用一种关怀和聆听的姿态,去聆听岁月的顿悟和收获。

这样看,我们与唐诗的缘分并非没有截止在考试之后。

它还蛰伏在人生路上,伺机对你伏击,然后加以安慰。

就像今年的春天,总是想起杜甫长期奔波跋涉之后,来到了成都,在春天写下的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天迟点就迟点吧,风还是有花香,燕子还是会飞回,那惬意休闲的日子还是会回来。

迟点就迟点的吧,敢于等待,美好的日子总会到来。

这样的时刻,正是唐诗的复活,它走进生命,让人之际遇与情感福至心灵。

相关文章

  • 唐诗摘抄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

  • 还在否

    实际上,特别想你,特别想联系你,总担心会给你惹麻烦,一个月的时间,真的有点熬不住。

  • 唐诗好句摘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 唐诗鉴赏摘抄

    峨眉山月歌[1]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3]。 >注...

  • 远方还在否?

    (一) 教室外的走廊 一片闹腾 你待在不碍事的位置 看着,看着远方 一阵铃声 你走过走廊 拖着云淡风轻的脚步 进了...

  • 心中的唐诗

    一、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的存在。 存在于“羌笛孤城”里, 存在于黄河白云间, 存在于空山新雨后, 存在于浔阳秋瑟...

  • 现列举书单如下

    摘抄部分。 一诗词曲赋。 唐诗300首。宋词300首。元曲300首。人间词话。带着孩子跟着唐诗宋词去旅行。楚辞。花...

  • 😢

    你身体康否 你可知我否 你可知念否 你可想我否 你可想来否 你心还在否 你已吃饭否 你已睡觉否 你知 我 爱你 否

  • 念“李白”

    昔日,“李白”吟诗林间,不知草木今日还在否?不知与昔日相同否?

  • 父亲的形象@007不写就出局

    作者:高洁 曾记否? 当我刚学会说句子时,父亲就教我背唐诗。一有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唐诗还在心中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br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