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渝水 ‖ 《唤醒军营的姑娘》及其它
《唤醒军营的姑娘》这篇文章,三十五年后怎么看?《唤醒军营的姑娘》三十五年后怎么看?
当时 ,在写《唤醒军营的姑娘》这篇文章时,自己是驻江津某部政治部新闻干事,年轻、好动、富有理想,对未来还是有好多好多的设想,也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谁承想,几十年过去了,过得也很平庸,几乎碌碌无为,只在梦中一展宏图伟业的份!
也回过重庆两三次,但江津无缘再见,其实,自己的心里,很想回去看看昔日的老部队和江津到底怎么样了!听说,江津变得越来越繁华漂亮了。
当时,遇到星期天,自己也坐不住,约上好友跑到几江镇附近的山上或者长江边转悠。星期六不像现在属于休息日,照常上班,只有星期天,才有工夫出去玩。
曾与同伴,登上了几江镇东南的山上,登山之时,忽然忆起了北宋政治家寇准《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当时的心情确实很好,当然这山小的不能与华山相提并论,但却有那种心情,而且上山时还挺费力。小山就在师大院的不远处,也就二三华里地,具体叫什么名字不记得了。在山上朝四周一望,远处近处尽收眼底。长江从远方蜿蜒而来 ,到几江镇,绕了个“几”字形状,所以称为几江镇。
到江边,听听轮船的笛声,看看上行下行的船只,玩玩水,照照像。当时相机很少,但新闻干事还是有其有利条件的。我当时手头有个相机。当时长江大桥还未建,来往重庆等地,要靠轮渡。轮渡到德感镇,德感镇与几江镇隔江而望。靠轮渡来往的汽车不断,很是繁忙。自己曾来往重庆多年,在这条线路上,不知洒过多少汗水,也曾挤过长途汽车。坐长途汽车时,到江边上轮渡时,成员要下车,下去时,乘员也要下车,因此,人们都嫌麻烦,人们盼着早日修通长江大桥。在我离开江津后十几年,大桥终于修通了。
回过头来,看看《唤醒军营的姑娘》,刊登在当年的《重庆日报》上。三十五年后,在看这篇文章,总感觉写的单薄,好多细节没有掌握,也没有下功夫,只当是个小事情。科长说,小杨不就是个好题材吗,把她写写吧!因为比较熟悉,也就没有深入采访,只是大体的叙写了一遍,详略不甚得当。她的家庭,她的个人爱好等都没有交待,当然自己也没有深入采访,所以写得空,可读性差。这是三十五年后,自己把它翻出来再读的感受。自己感到很庆幸,竟然还存着这份报纸。自己转战南北,变换了无数个工作地点和环境,到了不再年轻的岁月,翻出来,读一读,也挺有意思的。想到,年轻时候自己还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又觉得不可思议,要是,现在写,肯定比从前写得好,要好上个几倍,但精气神却没有先前足了,还是不要写的好。
当时小杨,先前是在师文艺宣传队,能说会唱,到政治部机关来后,深受大家的喜爱。政治部食堂,雇了个附近的一个村民,姓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他还认了小杨做了干女儿。有一次,小杨没来吃饭,我们就骗他说,你干女儿住院了,他吃了一惊,竟然眼泪汪汪。闹得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一会儿,听到小杨唱着歌儿来了,进来后见状,说谁欺负你了,说给我听,好找他算账!他说,没事儿,他们开玩笑呢!一年后,我考上了西安政治学院,离开了老部队,后来的事儿就不知道了。
《唤醒军营的姑娘》这篇文章,三十五年后怎么看? 《唤醒军营的姑娘》这篇文章,三十五年后怎么看? 《唤醒军营的姑娘》这篇文章,三十五年后怎么看? 《唤醒军营的姑娘》这篇文章,三十五年后怎么看? 《唤醒军营的姑娘》这篇文章,三十五年后怎么看? 《唤醒军营的姑娘》这篇文章,三十五年后怎么看? 《唤醒军营的姑娘》这篇文章,三十五年后怎么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