瑛子问:“凌波姐,孩子学数字,会写,但是不会认,我应该怎么教?”
我告诉了她三种方法,不知道收效如何,过几天再去问问。
想起在东莞时,我每天下班后,就抱着几个月大的小子去厂门口玩,顺便接加班的爸爸回家。
当时住四楼,小子有点小肥,抱起来不轻松。所以,上下楼梯,我每走一梯就数一个数,从1到10,循环“播放”。一方面是陪宝贝说话,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注入能量。
没有想到的是,才一岁两个月,刚学会说话的小子,在一次我说完“1”之后,他就妥妥地接上了“2、3、4……10”,貌似形成条件反射了。
当时不懂,后来,我找了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来看,在摸索中学着如何去更好地陪伴孩子,也更加明白,孩子并不是妈妈追求进步和事业的阻碍,而是新的动力。
因为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本身就是一件充满力量感的事情。相信不少为人父母者,也会与我感同身受吧。
陪伴孩子,绝对不只是陪着那么简单。教他读书识字是一方面,还要教会他去爱,去孝敬长辈,去感恩……
常听人说,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存款,也不是车子,而是教出一个在爱中长大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有爱的“高质量陪伴”,最后很可能事与愿违,与孩子渐行渐远。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呢?首先,要懂得倾听,给予耐心。
据说,只有小时候被爱的人,长大后才会有能力去爱人。
想起前些日子看到的一个故事:北大丁教授的孩子在北大附小上学,孩子上学可以坐自驾车,可以骑自行车,还可以坐教师班车,可是丁教授选择骑自行车接送,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骑车的这段路程,丁教授把数学知识通过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讲给孩子听。
这种做法,不但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还让孩子学到了知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一个“倾听者”,去分享开心的事,给他答疑解惑,甚至是当遇到霸凌时,释放求救的信号。
25岁摄影师鹿道森放弃生命的事件,给所有为人父母者敲了一记警钟,应该引起深思。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还是“事事有回应,件件有回音。”
想起小子初一的一节地理课上,他前排同学的橡皮擦掉到了他脚下,从小被灌输要乐于助人的他捡起来拿给同学,正好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当时大概心情不好,罚他站着上课,还生气地吼道:“觉得我教得不好,那你来嘛!”
小子觉得很委屈,回来跟我说起这事,他不理解老师怎么可以冤枉他,他只是帮同学捡了一块橡皮,没有讲小话,难道帮错了?
我听他讲了事情的经过,告诉他,以后上课捡到东西,上课不要还,下课再还给同学,尽量不要给老师造成误会的机会。
老师那么辛苦地讲课,看到你不认真听课,觉得他的辛苦被忽略了,生气也是自然。老师也是对你负责。只是,老师表达的方式不大好,可能家里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所以,我们也试着去体谅一下老师,可以不?
慢慢地,孩子的情绪终于平复下来,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跟我说了他的一些想法,感觉他又长大了一些,挺好的。
孩子在成长中,父母也一直在成长中。把儿子抚养成人,送进大学深造,在今天看来,那只能称为长大成人。我想,到将来有一天,真正的离开父母庇护,参加工作,独立于世,还会遇到不少困难,也有可能一波数折。
从依依不舍的分离,到渐行渐远,再到若干年后蓦然回首,这个过程,还会有很长很长一段路要走。
儿子们的心,大抵都很大,也可能足够的野。外面的世界又太精彩,给了他们难以穷尽的追求和探究的空间。那时的我们,大概只剩下默默地守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