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名师是听出来的。确实如此,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带上耳朵,更重要的是应该带上自己的思想,反复对照,认真思考,哪些是值得我们听课者学习和运用的,哪些是有待执教者应该改进的,用执教者这面镜子去照射自己。如此这样,才能使执教者与观课者共同进步。
今天的两节同课异构,主题是七年级下《Stay Healthy》。给我整体的感受是:两位执教老师精心准备、回归本真,课堂很细致、很扎实、很真实,没有形式主义,以"异构"的形式达到了"同归"的目的。
第一位老师
优点:
1.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导课紧贴主题,导入高效,且能够将体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听、说、读、写贯穿课堂;
2.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能够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来添加补充更多有关主题的信息;
3.能够基于学情,考虑到学生的畏难状况。因此,在写作环节能够给出支架帮助学生构建。
第二位老师
优点:
1. 抛开了教材的束缚。从课堂看得出,教学时间虽只有短暂的40分钟,但在这之前的备课,确远远超越了这一时间的十倍百倍。
2.将听力教学上到了极致。在四次听力中,分别设计了不同题型、不同梯度的任务,使学生的听达到了有效,使每一遍的听得以落实,听得有效、有意义。
3.Crazy reading 与 silent reading 使得"读"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
我的困惑:
1. 听说、读写中,听和读是输入,是语言理解能力的训练,而说和写是输出,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本节已经学过的课来说,应该落实到写作,来检测知识运用与生成。第一位老师虽有写作环节,却没有真正得以落实到笔头上和每一个学生身上。
2. 板书是教师助力的脚手架,是指导学生的导游图,是一节课的精髓所在。教师一的板书较凌乱,缺乏美感,教师二的板书又过于简单,没有起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效果。
3. 阅读教学在于充分的"读",从读中去感悟、去体会、去学习文本内容,使学生的思想得以教育、心灵得以洗涤,头脑得以充实、情操得以熏陶。而language points(语言知识)的讲解是潜移默化在语境当中的,应该强调的是语用而不是脱离情境的枯燥讲解。
4.英语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教师的教应该以学生通过学习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意识为核心,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应该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所以,在生成检测环节,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没有将学生带入高速地带,没有更恰当地迁移创造。
在此环节,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讨论他们自己的good habits和bad habits,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优缺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生活观,这应该是教材背后隐性的、最深处的东西,有待我们去研究、去挖掘。
5.旧课新上应该创造更多的挑战性任务,应该有更多的拓展延伸,而不是依附于文本,翻来覆去地传授文本知识。
以上问题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也是我的困惑,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与同行共同探讨。
让听课成为一面镜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