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统筹方法》

作者: lzl727 | 来源:发表于2016-11-05 20:47 被阅读334次

    这个主题,本来是打算昨天写写的。但把工作上的事告一段落之后,已经接近零时,于是放弃。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才能保证精力充沛、持续输出,且没必要为了个无实质意义的日更,就匆匆下笔。

    华罗庚

    为什么打算昨天写呢?因为1992年的11月4日,首届“华罗庚数学奖”在京颁发,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和陆启铿两位教授获奖。小时候总是分不清华罗庚与陈景润,反正都是神一样的存在。后来渐渐发现,二人其实差别很大。华罗庚算是陈景润的前辈,华罗庚自学成才,陈景润科班出生。陈景润主要研究解析数论,“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华罗庚的研究面则很广,在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特别是后来他在普及应用数学方面的工作,他的优选法和统筹法的推广,使他的研究更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践。

    记忆中第一次听到华罗庚的名字,应该是小学时的“华罗庚金杯赛”,华罗庚金杯赛堪称小学阶段最高水平的数学竞赛了。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初中时学到的一篇课文——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华罗庚以生活中常见的烧开水泡茶为例,让人们了解到通过统筹方法可以把一项任务的工序进行安排合理,从而节约时间。从那以后,这种方法就植入了我的大脑,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当有一连串多个事情要处理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

    《统筹方法》

    曾有篇帖子《华罗庚“统筹方法”的局限性》在网上一度流行,其作者根本就没弄明白统筹方法统筹的究竟是什么,完全不知所云。他不仅把华罗庚烧开水泡茶的例子记成了煮鸡蛋,所举事项之间毫无时序关系,而且片面地将统筹方法理解为通过并行节约时间,进而误解为一心多用,大谈“如果在抓紧时间和集中精力之间选择,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集中精力”,并将统筹方法的运用原则归结于“它只有在做那些不需要动脑筋思考的事情时才能发挥作用”,真是可笑。要是怕锅里的鸡蛋分散注意力,去买个煮蛋器好了。建议这位作者再去好好看看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还有现代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运筹学》,别再不知所云、信口开河、贻笑大方。

    统筹学研究如何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全过程中施行统筹管理的有关理论、模型、方法和手段,是数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一个学科分支。从我接触最多的项目管理来说,统筹方法就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原本固有的工作模式,从而压缩项目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工作效率。最常用的基本模型是网络图,重点概念是关键路径和时差,在关键路径上缩短时间,在非关键路径上精简资源。

    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关键路径就是成长,要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我们的成长上。找到自己最深爱并能带给自己长远价值的事,作为重心投入我们的注意力,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人既努力又勤奋,却没找到自己的关键路径或选择回避关键路径。想尽快喝到茶,不在“洗开水壶→烧开水”上做文章、下功夫,却花大量精力去洗茶杯、拿茶叶。看似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但收效甚微。

    华罗庚在1958年开始研究将统筹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亲临一线传授科学方法,全国各地都是他的足迹。华罗庚统筹方法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可以增加生产,降低损耗,在许多工程项目上取得了成功,不仅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奠定了实施规范的基础。他的《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为当时多少人打开了科学实践的大门。据说现在《统筹方法》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课文了,实乃幸事。华罗庚这样的大师能够贴近生活,用一些浅显的语言解释科学应用,期盼现在的科学家们也能够深入浅出的多传授一些这样的方法论,教科书里也多增加些类似的浅显易懂的科普文章,为小朋友们多培养些科技兴趣、埋下知识的种子。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小学数学题:

    有一种烤炉烤熟饼的一面要1分钟,即烤熟一张饼要2分钟。那么现在有两个炉子,请问最快需要几分钟,能把三张饼烤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罗庚的《统筹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ow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