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教育
这样做,娃的病才算没白生

这样做,娃的病才算没白生

作者: 东篱澄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3-05 22:39 被阅读0次

    1

    有位妈妈给我留言说,自己为孩子生病的事儿操碎了心。

    具体原因是,她三岁半的儿子每次生病都不肯上医院看病,一到那就大哭不止,怎么哄都没用。更要紧的是,孩子回回都不肯吃药。

    为了把药送进娃嘴里,她要么连哄带骗,要么牛不喝水强摁头——硬灌。结果常常是药没喝多少,娃还哭的撕心裂肺,更别提有时还连呕带吐了。最后,局面常常变成,娃哭她也哭,心疼啊。

    留言最后,她说“我也没辙啊,不吃药病怎么好呢?”就因为这个原因,她平时带娃都特别谨慎,就怕孩子不小心生病了。

    这位妈妈说的情况比较典型,但处理方式却并不少见。

    我也在各种场合见过很多家长,他们对付生病的孩子,都是小心谨慎,连哄带骗,自己的面部表情比生病的娃都严肃紧张。

    其实,仔细想想,家长这样子做真的好吗?

    2

    科恩在《游戏力Ⅱ》中讲了一个以初生小鸡为研究对象的实验。

    小鸡们出生几天后,我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轻轻捧起,死死地盯着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等我把它放下时,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了,开始装死。大约1分钟后,它蹦起来,重新四下走动。这就是从害怕到复苏的一次循环。

    在第二步实验中,我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大约持续了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它俩一起装死的时间,比第一步实验中单独装死的时间要长很多。

    接下来第三步,我在吓唬一只小鸡的同时,让另外一只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小鸡仅仅在地上躺了几秒钟就蹦了起来。

    (以上内容来源于科恩的《游戏力Ⅱ》)

    据此,科恩得出结论:受惊的小鸡会观察第二只小鸡在干什么,以此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

    如果第二只小鸡正在欢快地四处溜达,那么前一只小鸡就会觉得安全。如果第二只小鸡也在装死,那么前一只小鸡就可能更加谨慎不安。

    从“第二只小鸡”的实验里,科恩得出结论,要想安抚紧张的孩子,父母就要起到“没有害怕的第二只小鸡”的作用。

    3

    孩子生病时,心情往往是紧张的。因为身体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异常,比如咳嗽、鼻塞、流鼻涕、头晕无力等。

    特别是对于幼小的孩子,他们根本不明白:为什么鼻孔会流水?为什么嘴巴会忍不住张开,大声“咳咳咳”?为什么鼻子会被堵住,出不了气?为什么平常没有?

    这些“为什么”足以让经历有限的儿童紧张大哭。

    这时候,身边的家长就是那“第二只小鸡”,家长的反应,基本上决定了孩子的配合度。

    4

    面对生病的孩子,家长很难不紧张焦虑。可是,考虑到“没有害怕的第二只小鸡”的强大作用,此时的清醒显得更加重要。

    具体该怎么做,我总结了四点。

    一、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

    具体来说,要用简单的、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语气要轻松

    比如,澄儿某晚夜醒,咳出一些食物粘液,大哭不已。观察他身体并无大碍,但受惊不小后,我对他说:你今天吃了很多很多东西,吃的太多了,小肚子装不下了,就从嘴里吐了出来。吐出来会轻松很多,现在,你感觉好点了吗?

    很快,孩子平静下来,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二、给孩子积极、正面的暗示。

    这几天,澄儿继发热后,又出现了感冒症状——鼻塞、流涕、咳,整体评估后,我选择了在家护理。

    当然,我知道孩子很难受,特别是夜里睡觉,呼吸不畅时,孩子都会抱着我哭闹。

    每当这时,我都会搂着他,等他安静一点,平静地告诉他:这段时间有敌人(病毒)正在进攻你的身体,为了打败他们,你的身体就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流鼻涕、打喷嚏、咳嗽,这些都是你战斗的武器。所以,你现在是一个小战士了。不过,战斗的时候会有一些不舒服,等你赢了身体就不会难受了。

    这段话有点长,我说了好几次。后来,当我再说“咳嗽是战斗武器”时,澄儿都会很开心地故意张大嘴巴“咳”两声……小小的人,心里已经愿意迎接这种“战斗”了。

    三、不哄骗孩子。

    一些家长在给孩子吃药或打针时,常常连哄带骗。

    “别害怕,打针不疼的。”

    “再吃一口,就一口……”孩子一张嘴,三口五口灌下肚。

    这样做,无疑是为以后生病治病埋下祸根。因为孩子一旦对打针吃药产生负面、消极的印象,以后会更不配合。

    更何况,这些不经意的欺骗,会消解孩子对大人的信任,为亲子关系埋下隐患。

    正确的做法是:客观告诉孩子,打针会有点痛,吃药会有点苦(现在很多儿童用的药甜味很重,家长可以先尝尝),但只有这样,你的病才会逐渐变好。如果不舒服,你可以哭出来,我会陪着你。

    药该吃还必须得吃,但方式方法要斟酌拿捏。

    切忌生拉硬拽。

    上述三点,常常是融合在一起展开的,比如,客观描述本身也包含了不欺骗。

    其实,语言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千变万化,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说。就算开始不熟悉这种套路,但只要多构思,多练习,很快就能上道。

    四、巧借小游戏,治病又育儿。

    没有比游戏更能激发孩子的热情和参与度了。生病看病也是这样,这里最推荐角色扮演游戏。

    家长和孩子可以借助一些道具,轮流扮演医生和患者。

    比如,为了带孩子进入这个情景,我先扮医生,用一根耳机线做听诊器——放在澄儿胸口听诊,接着要他张开嘴巴——检查喉咙等等……边演示边解释给他听。结束后,我会提出一些建议:喝10口水,吃6颗草莓等。

    这样多玩几次,孩子就会对医生的诊疗产生熟悉感,也会更愿意配合医生的诊治。

    这种游戏尤其适合不肯看病就医的家庭,只要平时多做,就能逐渐消解孩子对医院或医生的恐惧。

    总结:生病是孩子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经历。家长要放松心态应对,让孩子多积累正面的生病看病体验。长远看,这是一笔人生财富——谁一辈子不生病救治呢!

    何况,孩子配合,才更利于康复,家长护理起来也更轻松。

    一本万利的事,咱们就多做做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样做,娃的病才算没白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lh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