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思考
《曾国藩》-唐浩明:四十而立而后生

《曾国藩》-唐浩明:四十而立而后生

作者: Amy艾米的星空 | 来源:发表于2024-02-21 16:04 被阅读0次

    写曾国藩的书挺多的,老曾也算是个网红。零零星星知道一点老曾的事迹,家书很出名——说明教育孩子有方法。《冰鉴》读过一点,说是识人的书,有点玄乎,没读多点就弃了。看过几篇文章对老曾不吝誉美,“结硬寨,打呆仗”对我来说很有感触,是我性格的反面,反而是我想要选择的走向,于是把这六字奉为圭皋。

    图片来自微信读书

    读唐浩明的《曾国藩》,第一次对老曾有了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因为这是一本历史小说人物传记,作者在阅读了大量的史料之后,根据想象写的故事,我也会时刻保留一丝清醒,这个老曾是作者心中的曾国藩,很多时候要留一些余地,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可以是作为认识曾国藩的一种参考,而且是这么轻松有趣的故事方式读来,非常适合我这种对历史了解甚少的人,可以说是启蒙入门级阅读书目。

    摆正态度之后就简单了,跟着作者走进曾国藩的世界。

    一开始我就意外了,还以为会像一般的传记一样,从头写到尾,没想到一开始老曾就已经四十多了,当时是礼部右侍郎兼署吏部左侍郎,本来去江西乡试做主考官去,结果途中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于是就回家奔丧,故事就从此开始。

    一、回家奔丧路上被长毛掳走

    这是曾国藩和太平军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让他抄写檄文,老曾感觉到太平军里有高人,但是他们在不同阵营,是天然的敌人,把老曾吓的要命,以为节操难保,好在路遇贵人把他救了。这个好汉就是杨载福,后来成为老曾湘军的教官,后来成为水师的大将。

    遇到的第二个贵人是康福,据说这是个虚构的人物。这个人物很有侠客精神,也很有故事性。他有一个弟弟康禄,两个人都承传家学下围棋和飞镖,有功夫,能文能武。康福一直在曾国藩身边做贴身保镖兼机要秘书,康禄成了太平军,做了楚王手下的大将。兄弟两人分属不同阵营,各自有理想,最后在康福第一个打进江宁府被同一阵营的李臣典因私心放冷枪杀害(福大命大没死,被康禄手下救了)之后,康福回想弟弟所说的理想,认为弟弟是英雄,弟弟也没有错,并且让儿子好好祭奠这个叔父。我认为这个观点应该是有历史客观性的,也可以说,作者是跳开了历史看历史,能够借助书中人物之口讲出自己的观点,不得不说很勇敢。

    二、文官办团练讨伐太平军

    曾国藩是个文官,当时为了劝说老曾去办团练费了很大的周折,曾国藩为了自己的理想(我有点记不太清楚了,反正老曾从来没想想过要自己当皇帝,他挺忠的)出山了,后来作者也多次写到过老曾其实也有私心,想把湘军办成自己的军队,但是不是说要造反,而是要自保,或者说,团练是他一手培养的,像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筹措经费,自己管理,但是尽忠皇帝,为保护大清江山和太平军做斗争,自己有军队就更放心。不用太担心满清对汉臣卸磨杀驴。当时好几个同僚都说,都知道曾国藩是个文官文采飞扬,没想到还是个治武奇才,竟然还有武将的才能。老曾听了也挺开心的,他也是个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也爱听好听的话,也犯过错,也有一些残忍的手段。好的方面,确实治军不错,把团练带的很好,并且以身作则,超级自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大概四点多吧,读书写字,天亮前就吃好早饭了。让士兵们操练,找好的教官,到处筹钱。残忍的事情呢,有一个秀才挺冤的,因为被人诬告通土匪,就被曾砍头示众了,要杀鸡儆猴。怎么说呢,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就像曹操对军需官说的借汝头一用。但是代入法就不妙了,谁愿意受这冤屈啊!

    老曾的战绩如何呢,说实话,不是很好。一开始和太平军打仗,输的多,赢的少,几次跳江,前期可谓是真惨。有一次要跳江自杀,有点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感觉,被诤友左宗棠一顿骂,骂醒了,不死了,继续干,老曾特别感谢左宗棠。左宗棠也有私心,但也真卫国,说话直,也小心眼,后来和曾国藩七八年没有私人书信往来,在老曾寿命将尽之时主动来信表达心意,老曾获得老友的认可涕泗横流,感叹老左真君子!一开始的三五年都是最艰难的时候,没钱,打不过人家,后来有人有钱训练好了有经验了,逐渐才能打一些胜仗,真正扭转局势的,还是太平天国内部自己腐朽之后。曾国藩和弟弟国荃交谈的时候说,其实并不是自己多厉害,灭太平天国最重要的还是天,是时运。如果太平天国自己内部不瓦解不腐朽,湘军也很难说有胜算。也算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规律吧,盛极必衰。当年骁勇的太平军一旦定都也胆小了,腐败了,沉迷温柔乡了,开始尔虞我诈了,开始争权夺利了。大局一旦分离成私心,大军也成了一盘散沙。但是我在这本书里并没有看到多少关于结硬寨打呆仗的说法。

    三、裁撤湘军不敌捻军名毁天津

    攻破天京之后这一段有点触目惊心,湘军也腐败了,还有乱斗戏码,一会儿栽赃你哥老会了,一会儿抢头功了,一会儿抢财宝。曾国荃运回老家好几船老曾也没说啥,确实老曾不贪,他爱惜羽毛,但是就算是亲弟弟,也没有办法管死,个体想法毕竟不一样。曾国荃当时有功,老曾也不想得罪他。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查到了史料来写这些内容,在读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点吃不准,这些故事有多少是真实史料里来的,有多少就是想象的?这个尺度有点难以拿捏,姑妄听之。就当做这是一种历史的可能性吧。

    然后就是飞鸟尽良弓藏了,慈禧想要让曾国藩裁军,怕他实力太强威胁朝廷。曾国藩也在乎名声,也知道这只军队会让满清猜忌,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下,他也决心裁军。

    后来捻军步太平军后尘又开始闹事,朝廷无人可用,还是让老曾去平定,老曾几次请辞都没成功,没办法,还是得去,但是合围战略还没开始实施就破产了,大败。然后又被调去处理天津教会闹事的事情,因为老曾的局限性,他对世界格局几乎一无所知,如果当时再坚持一段时间,法国内乱自顾不暇就没空来处理这个事情了,但是他不知道,于是一步步都妥协了,因此被国人唾骂,这种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的事件一旦发酵,老曾以往的功绩也抵消不了。

    老曾和弟弟曾国荃谈话的时候就说,当时打败了太平军就应该回老家,远离权力,他说天降我们兄弟,就是为了对付长毛。长毛一平,我辈职责已尽,就都要解甲归田。老子说“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天之道”,可惜当年还见不到这一层,自取侮辱。老曾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想要身退也不容易啊,当时朝廷无人可用,昏庸无能,又要让老曾去背锅干活,又要提防老曾有异心。但是天津事件中,曾国藩对洋人的教会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后面巡视江南制造局时候是最后一个精彩的贡献了吧。

    四、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老曾自己是个文人,一生自律致学,但都是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科举也贡献很大,因为太平天国而中断了多年的科考也是在他的主持下重新开始,不受年龄限制,呈现了祖孙三代同上考场的盛况,最年长的6-70,最小的十几岁,这些秀才都对曾国藩感激涕零。有个什么楼让曾国藩题字,后来天津一事声名狼藉后,这些学子们反应很大,把曾国藩写的匾额都跺碎了,发泄对曾的不满。曾后来路过看到非常伤心。

    曾一直支持容闳造船,造炮,容闳对曾也特别感恩。最后东巡这一段老曾又恢复了睿智,他清醒的看到我们的技术和军事装备与外国的差距,一定要自己具备造船造炮的能力,减少对外国的依赖。几百年了,我们依然在这条独立自主的路上坚守,尽管难,但不能停止自立。不然就要像那些殖民国家一样被人卡脖子,任凭别人宰割了。

    曾最后做的另一件大好事就是支持选派小留学生去国外学习第一手的先进知识,比如第一批里就有詹天佑,作者特意提到了詹天佑。李鸿章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也贡献了不少力量,老李贪归贪,也还是有点数的,老师的话他还是听的。

    这时候老曾已经行将就木了,客观的说,他对自己的朝廷是尽忠了,那么多人劝他反他都不反。最后道士陈广敷来了个绝杀,说老曾格局太小了,应该为老百姓着想,就应该自己反了,老曾一开始懵了一阵,后来仔细想想,自己的选择可能还是最好的选择,时机不成熟,自己的能力也不够,还有就是性格和传统思想使然,老曾不想反,反了老百姓也未必能过的好。所以老曾的title是千古名臣,有的人就适合做干事的人。

    五、那个年代和那个人

    作者非常擅长塑造时代场景和人物群像,大概他会代入做老曾吧,我说,他做的挺成功,这个老曾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好像就生活在我们面前。作者花了大量的心思吧,仿佛能看到深夜台灯下,忽而奋笔疾书,忽而凝神静气,忽而烦恼挠头。300万字的大部头,要把历史事件展现出来,要把毫枝纤末表达出来,要钻进老曾的心里甚至梦里。他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梦。这都是借人言志吧。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历史上真正的曾国藩什么样呢?很难有个严丝合缝的描绘。从史料中的猜测和想象也可能千差万别。佩服作者呕心沥血的呈现,他对本书的驾驭更加纯熟(比起杨度来,曾写的更好)。晚清时代和曾国藩有过关联的人和事也都有了一个大概的脉络。

    说个有趣的片段吧,有一段老曾看到个消息失态了,然后立马意识到我是读书人我不能这样失态,于是又平心静气正襟危坐了,幸好只有荆七看到。然后有书友评论,荆七不厚道啊,只有你一人看到,作者咋知道了?还有人说,老唐就是荆七。这种对于想象文本的冷静现实逻辑抽离,一下子让文本变的有趣起来。

    历史难以评说,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看法不同。读历史太有用了,从个人角度的三观到宏大的历史观伦理、道德、文化、民族、国家观都是一种考验,也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思考中,不断地培立自己的观点。

    我力求客观的去看到那个年代那个人,我不会对老曾有好感,也没有恶感,我只是客观的看他的行为。至于他的心理,作者可以这样解读,别人也可以那样解读,重要的是自己要学会思考,你是怎么想的呢?你的立场是什么呢?

    40天用了近40小时读完(大部分是听的),读好书犹如交好友,有好友陪伴,日子安静又充实。

    愿君共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唐浩明:四十而立而后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mi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