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曾国藩》

作者: 时光社D陈先森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10:15 被阅读95次

    唐浩明:《曾国藩》

            曾国藩这个人,争议很大。

            争议主要在三个方面:国家层面,有人认为他是中兴清朝的名臣,有人认为他可以立国而不立国是剿杀同族的汉奸。个人层面,有人认为他是实现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宗师,有人认为他是败坏儒家伦理认贼为父欺师灭祖的败类。能力层面,有人认为他大智若愚智商情商超群,有人认为他其实两商都才具平平,所以成功主要一是坚持,二是有自知之明。

            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人,中兴名臣这个是不假的。身份不假,贡献也不假,事实搁在那儿。至于剿灭太平天国,客观的讲,洪秀全这个人,以蛊惑人心的旁门左道起家,也终于旁门左道的内讧。太平天国不是亡于敌人之手,而是亡于自己之手,亡于天之道。纵观历史,凡是以旁门左道起家的起义,没有成功者。当然,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革新和进程,这是他们存在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

            就是说,没有曾氏兄弟,也有其他人收拾这个残局。太平天国是非灭亡不可的,这个不治之症的病因不在外而在内。至于曾氏剿灭洪秀全,从历史背景来说,首先是作为臣子的本分,无可责怪。满清当道数百年,已是无可改变的现实。个人而言,视现实潮流于不顾,大丈夫生于世间老死山林,不能为国为民出一分力建一分功,才是最大的失败。这里对曾国藩最大的批评有两点,一是剿灭太平天国消灭同族,二是洪氏败亡后手握重兵有机会重振汉人王朝而无动于衷。剿灭太平天国是稳定国家社会,大的层面讲有功无过这不消说。洪氏败亡手握重兵于是叛乱自立,从历史角度去看再建一个封建王朝不见得就是民族之福。再次,就算你想建,又有几分成功的希望。且为人臣而叛乱,欺天欺祖,比洪秀全的叛乱而犹过之,根本就不符合曾国藩内心的追求。这是所以曾国藩拒绝书生王闿运,且责其狂妄的原因。自立为王,再建汉人天下,这是一种历史情绪,并非真正的着眼于为民族国家,为大众造福。曾氏起兵,无非是再造混乱和悲惨于人间而已,结果完全有可能是清人和汉人的玉石俱焚,换来列强入侵,家国破碎。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如安守既定秩序,安守天命,以待革新契机,这才是明智者的选择。至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说,可以休矣。民族情绪,灾难之源。此说如果成立,少数民族都得独立了。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其为人处世,遵循儒家传统,且深得《孙子兵法》的“未虑胜先虑败”之心要。就是说,曾国藩在做任何决定时,考虑的不是怎样胜利,而是怎样才能不败。这是真正的宗师智慧,大师眼光,国手格局。唯有具备这种战略思维的人,才能有机会在长期的竞争中,成为最后的赢家,最大的赢家,笑到最后的人。

            这不是贪生怕死,恰恰是一种儒家亚圣孟子所崇尚的勇者无惧精神的体现,是一种珍惜生命才能担当责任绝不退缩的仁者气魄,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豪情。所以有曾国藩兵败却不避责任以图自杀而殉战场的情景,所以有“屡败屡战”而绝不退缩的自省和反思,所以有太平天国消亡后主动放弃兵权的勇敢抉择。人在胜利之局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飘飘然而不知自己姓甚名谁,有几斤几两。许多人的败亡,即在于此。曾国藩以自己的抉择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受,一个人,竟可以自省自虑自知自明到如此地步,这岂是哪些信口雌黄的小儿批评者们所能领略到的境界。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自明。”《论语》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孙子兵法》说:“未虑胜,先虑败。”如是等等,曾国藩可谓是最坚定也最为完整的传统文化实践者。所以有后来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近世三大伟人对曾国藩不约而同的推崇和赞叹。

            看待曾国藩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我们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在于如何从他们身上学习和吸取其优异之处。所谓的批判,不是否定一个时代一个人,而是虑其时代和其人之所败,以达到后来世和后来人的不败。

    2017-2-18于山西运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浩明:《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kk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