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传递信号的军事设施,在长城出现后共同在历史的长河里浮沉,差不多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史。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北方一些省份看到许多长城和烽火台的遗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失落。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烽火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最早的部落时期,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民族,汉以前也是不存在汉族这个称呼的,此处不表。
东亚大陆因为降水量的不均衡以及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虽然种植的作物千差万别,但同属于农耕地区,而河套以北,现在的内蒙古以及北方地区,降水量不足同时人口稀少,随着历史的发展找到了最适合发展的畜牧业,但就连这畜牧业在冬天来临之时也会难以为继。
所以,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不断地向南侵略,古人的智慧便在此时跳将出来,在边疆设置烽火台,只要游牧民族南下,烽火台里的驻军便点燃狼烟,四方诸侯便带兵同来抵御。
一个耳熟能详的著名的故事就是烽火戏诸侯,当时周幽王因为冷美人褒姒整天不笑,便听信了一个馊主意,竟然真的点燃烽火,等四面八方的诸侯们风尘仆仆地赶来,褒姒真的大笑了,为了这个冷美人一笑,周幽王不仅赔上了周王朝的命运,也丢了自己的姓名。史书没有记载褒姒的下落,但是,这怎么能怪褒姒呢?帝王昏庸,美人背锅,这种事儿也不少见。
这是烽火台第一次被记载,说明它还是很好用的。
春秋战国时期,乱世纷争,大国之间互相征伐,小国之间也不停掐架,北方的一些大国诸如赵国燕国齐国秦国起初都在边境修建烽火台,后来又在烽火台之间修建城墙把它们连起来,这时候,长城就出现了,等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把燕国赵国秦国之前修建的北方边境的长城继续修葺相连,我们熟知的孟建女哭长城就发生在这个时期。秦因为秦法太严苛的先天不足的基因问题,十五年而亡,汉朝时候匈奴也是南下侵扰,前期采用和亲的办法,等到汉武帝派出卫青霍去病,烽火台与长城的功能便小了,总体没有大规模修建长城烽火台。
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是纷乱的几百年,国家不统一,便没有足够的精力以及经济能力去修建这种大型防御设施,隋唐时期各民族交流频繁,疆域辽阔,没有大规模修建长城,只在高山险峻之处设置烽火台,每个烽火台配置六名士兵,配置许多弓石器具进行守卫。
宋代与辽西夏征伐频繁,因为边远地区大多流失,之前的长城也大多被游牧民族占领,故而也只是寥寥烽火台,作预警用。
元朝大一统,长城烽火皆不用。
明朝因为逃亡的北元往北而去,加之北方又有几个大的游牧部落兴起,明朝是最后重视长城烽火台的一个政权,中国今天现存的大部分长城与烽火台大都是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城墙造得更高更厚,还配备了火器。大家都知道因为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投降,清军才能一马平川地与李自成决战,可见,明朝的长城关隘之重要,而在西部烽火台堡子也是大量修建的。
著名的镇北堡影视城所在地明朝时只是一个一个守卫的兵营,也就是哨所,如果有人看过宁夏地图,就会发现宁夏境内分布着许多堡,中卫,吴忠,叶盛等许多都是因为明朝时为了守卫边疆而在这些地方设置的一个个兵营,用守卫的名字来命名的,所以吴忠只是当时的守备的名字,因此宁夏西部地区围绕着腾格里沙漠还遍布着明代的长城与烽火台遗迹。我在前几年的时候去拜访过,只是不知道现在是怎样了。
现在还存在着许多的烽火台,新疆,甘肃,宁夏,河北,内蒙古甚至浙江也有许多当年抗倭时候修建的烽火台,这也算的上是一个大众遗迹了。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到寻找寻找。
宁夏中卫万里长城第一烽火台,始建于西汉时期,是中国目前现存的历史最早的,规模较大的烽火台,当然,远远望去也只是一个巨大的土墩。在这点上,他们甚至还没有西夏王陵里的大土包好看,在这里推荐一下宁夏最著名的历史遗迹西夏王陵,虽然不甚完美,但与温婉的江南水乡,明孝陵,十三陵不可比,但有一种荒凉的沧桑的美,粗犷的美,恰恰是因为缺水而幸存着的。
我在前几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去到长城脚下,望着那高大的,被风吹着越来越矮的烽火台,慢慢地变成一个个沙丘,这就像是沙子组成的历史在指尖划过,时间流逝。
也许再吹些日子,它们会变得比我还矮,等到那时,我就只能看着我电脑里的照片来回忆它们了。
文:养一只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有兴趣可以点个关注,万分感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