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信里看到一个朋友发的一则消息,讲是的父亲过生日,带着母亲和外孙去旅游的事,在此我要祝福这个和谐之家永远幸福安康。
看了一组旅拍的照片,两位老人带着一个幼儿园大的小朋友,这一组合可谓老少搭配,其乐融融。
但另一方面,在没有青壮年的陪同下,老人似乎有些辛苦。因为儿童尚小需要人照顾,所以两位老人肩上的担子很重,既要自己保持体力,也要顾及小朋友。
换个角度试想一下,如果当我老了,我可能会选择不带小孩出行。如果两个人身体硬朗,没有累赘,外出旅游何等惬意、自由自在。
但我们不是一代人,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完全不同,所以行事做法截然不同。
父母的一代,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吃过苦,受过累,经历过我们仅从书本上知道的动荡岁月。
他们家里大都人口众多,兄弟姐妹一大帮,从小就是相互照拂着长大的。早已学会了彼此关怀,甚至将个人置之度外,身心全在别人身上。
无论是亲戚里道还是家人朋友,都是可操心的对象,对谁都是古道热肠,唯独对自己苛刻不舍,全然一副大公无私做派。
这是时代赋予的品格,是岁月洗礼打上的深刻烙印,当然也是我们的父辈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不具备也不以为然的。
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而出生成长的一代,独生子女居多,从小衣食无忧,导致个人中心主义泛滥,不懂得与人分享和互相关怀。
平步青云的长大、纵然结婚生子了,也依然故我,自私自利。孩子能生不能养,潇潇洒洒的将孩子撇给父母就完事大吉了。
美其名曰为了工作为了事业打拼,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其实就是名副其实的啃老一族,依仗着父母年轻、身体好,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寻借口。
想想我们的父母当年,不也是独自拉扯我们长大,那个时候也都是双职工,既要上班又要带娃,忙的不亦乐乎,还得时不时照顾老人,帮扶兄弟姐妹。
这样看来我们这一代稍显无能,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认识不足,是依赖感太强,而不愿承担自己的责任,拱手将其推给父母。
父母一代则心甘情愿接受,认为那是老有所用,为儿女奉献再苦再累也值得,这是父母之于我们的无限关爱,自小而大,不曾减少半点。
纵然我们都长大成人,都成家立业,在父母眼中我们依然还是孩子,依然需要他们的帮衬,否则他们也不放心。
我的婆婆绝对是这一代人的典范,每当我外出归来之前,她都要给我家做个大清扫,体谅我旅途劳顿,回家还得收拾太累,所以每次无一例外。
其实她本身身体也不是太好,呼哧气喘的爬上高楼,自己累点却毫无怨言。虽然我每次都说不用,但她义无反顾,乐此不疲。
平日里帮我带着孩子,嫌我们俩起早贪晚,所以孩子一直在她家里“寄养”,反倒回到我们家孩子觉得不习惯了,不知不觉已三年有余。
在她的眼里我们俩也是孩子,所以处处不放心,也就时时牵挂。
以前我的同事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老了,孩子长大结婚了,我们肯定不会帮他们带孩子,就像我们的父辈一样,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还得带孙子孙女。
因为我们畅想着年轻时没有时间、没有金钱出去看世界,老了我们一定出去游山玩水,至少也搞点群众文化活动,总之不能在家里被丁点的孩子困住。
我们要活出我们自己,正如我们一直以来的一贯作风。小时候父母呵护,长大了爱人关怀,老了就得自娱自乐,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
失去自我的生活只能叫生存,这也是我们这一代的性格标签,绝对的以自我为中心。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那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这虽是一部小说,却是历朝历代的缩影,可以还原至每一个封建末世。
儿孙之忧是为人父母者一生的牵挂,记得母亲常说,孩子小时盼长大,孩子大了盼结婚,孩子结婚了盼生子,有了孙子了又担心孙子,永远有操不完的心,直到眼睛闭上为止。
这也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今生割舍不断。就连神仙都难以超脱,何况我们芸芸众生。
在《红楼梦》里虽然见惯了人间的爱恨情愁,世态炎凉,但自老祖母始,作为父母对儿孙的牵挂却是真真切切的,甚至是不惜代价巨大,所谓舐犊情深。
的确,儿孙自有儿孙福,话虽这么说,但哪一个父母不为孩子操碎了心,由于时代、认知的不同而表现略有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终极目的都是一个。
我们这一代尽管自私,但为人父母之后,也似乎深谙“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道理,只是我们更多的是个人追求。
或许等我们老了,也能如我们的父母一样,给予儿孙们无私的关爱,但至少是不以自我沦丧为前提的。
我们与孩子相处会更加的轻松、和谐,以尊重对方的独立性为条件,互不干涉各自的私生活,同样也给我们自我放飞的空间。
无论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还是夫妻之间,都应该互相尊重,各自独立,感情融洽也要保持距离,这样才能互利互惠,才能持续发展。
未来的新型情感纽带不是靠过分依赖与持续啃老来维持,而是健康、有度的若即若离。
END
个人微信公众号:李拜天儿
新浪微博、 简书同名搜索:李拜天20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