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父母烧了一桌的好菜,一家大小十几口欢声笑语准备上桌。
看见父亲径直地走到邻居老滕叔公家,我跟了上去。老腾叔公不是我这一房姓的,独居老人,子女都在外省工作,除了过年节气,平常是极少回来。此时老滕正一个人在厨房里烧饭。父亲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锅铲说,人多热闹!老滕不好意思,“多个人,多双筷子!”, “不就多双筷子嘛,大伙开心,等着呢,别像个婆娘似的!”这两个老人一唱一和。拗不过这番盛情,老滕叔公只好被父亲挽着手一起过来。屋里的人纷纷起立,马上就搬好椅子碗筷,请老腾入座。在声声“高兴,高兴”的欢腾中,我瞧见叔公悄悄转过身去抹起眼角的泪。
一双朴素无比的竹筷子,承载着数千年的华夏文明。除了维系着食物以外,还有平常百姓生活中的无穷滋味。让人真正细嚼回味的,也是两根一动一静的筷子夹着的人情世故。
“也只不过多添一双筷子而已嘛!”这几句,是儿时在家中最常听见的话。
每当我们吃饭时,恰逢有客突然到访,祖母和父母亲都会热情地说着:“来来来,坐下坐下,多双筷子而已!”即使客人很客气地推辞,家人还是会坚持。“哎呀,敬请不如偶遇!吃了,也喝碗汤吧!”这时,他们总会转过来看我一眼,而我,便马上从厨房拿出碗和汤匙,还有一双筷子,在父亲旁边,给客人腾挪出一个位子。
曾经,客人走后,心里五味杂陈的我也不无埋怨父母亲:眼见咱们桌上只有这两素一汤,那又碰巧没其他菜肴,母亲连想单独留给我们弟妹补身体的土鸡蛋也放上桌。我觉得很寒酸,会不会因此怠慢了客人?父亲语重心长摸着我的头说道:能端上满桌的美味佳肴,最好不过。可是,客若忽至,我们又措手不及,招待客人,讲得是礼仪。不够?自己就少吃些嘛。父亲总是很耐心地教诲:你看那位叔叔吃了一大碗饭,菜却吃得很少,其实他是顾及我们。这样的品德和礼仪,值得我们学习。
细细品味父亲的话,受益终生。
无欠缺,或足食,不一定幸福。朋友并肩,重在相处;同桌分享,贵在了然。
简单的一双筷子,也能容纳百川。无论是十多个人的娓娓而谈,或是三四个人的言简意赅,饭菜一定是热腾腾,热气直冒。最令我心暖烘烘的是,与大人同席,他们说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我总是认真聆听,预想自己日后在大人的世界里,难免将饱尝同样的别离、受创、背叛、被爱、被肯定。大家一起吃着,在小小的餐桌前,无限的人生境味,从筷子的尖端,随着青春年华悠悠流过。
如果说,多一双筷子,便是多一份情谊,那么,家里若少一双筷子,也意味着少一份形体的同在。倘若有家人永远缺席了,在其他成员的心中,那一席,自始至终,像一双筷子,不移不易。
让人真正细嚼回味的,也是这一双朴素不过的两根竹子,一动一静,夹着的人情世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