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工作价值的,不是那些琐碎浮浅的表象,而在于“水面”之下真正的“深度”,也就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指在没有干扰的专注下进行的工作,它可以把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
类似长途商务旅行、会议、回复邮件、参加公关活动等等形式的“工作”,都叫做“浮浅工作”。这些工作既不要求很高的认知水平,也不要求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它们操作简单,容易被复制和替代,价值有限。
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本能地选择一个“最小阻力路径”,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说,当人们在选择工作时,总是从简单的工作开始,因为这些工作阻力最小。根据最小阻力原则,人们如果长时间在简单、低效、低价值的工作中切换,等到再回到重要工作时,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了。
对于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任务,人脑内有不同区域和机制进行处理。但无论是哪种机制,当你不断切换注意力目标时,大脑的处理能力都会降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称为任务切换耗散。说的是当你同时处理两个任务时,人脑的认知能力会在两个任务的切换时消耗掉。你看上去是同时处理了两件事情,但是对于每件事情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时要少得多。另一个原因叫任务混淆耗散。说的是人脑的认知从前一个任务切换到后一个任务之后,头脑中仍然会时不时地出现前一个任务的内容,这就会影响你进行第二个任务。
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4个步骤。分别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将工作内化成习惯、像经商一样去执行和适当减少整体工作时间。
4种深度工作的模式,分别是节奏模式、双峰模式、禁欲模式和记者模式。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的一小时,可以设置成阅读时间或者写作时间,形成自己的节奏。如果你是普通上班族或者有固定休息时间的教师、创业者,你可以采用双峰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其中一段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其余时间完成浮浅工作。如果你是自律的自由职业者,禁欲模式就比较适合你。听名字很好理解,就是与世隔绝地进行深度工作。还有一种比较难的深度工作模式,叫做记者模式。说的是,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模式。也就是说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进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产品。
当你把一个工作在同一时间,重复做的时候,大脑就会沿着同一条路线不断产生神经髓鞘化,你可以把这个传输过程想象成一条河道,传递的信息想象成一条水流,当你第一次做某个动作时,水流在河道中的流经速度并不会很快,但如果每天都有水流冲刷、流经这条河道,时间长了之后,河道就会越变越宽,水流的速度也会越流越快,对应到大脑也是一样,只有通过大量、反复、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形成习惯,让大脑产生更多神经髓鞘化,才能重搭大脑回路,让信息流通更快,你的大脑处理信息也会更加容易,也就更加容易进入深度工作的专注状态了。
总结:1.选择重要难做的事情先开始做,避免大脑涣散消耗。2.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方式,并且坚持锻炼,形成故有套路。3.注重达到随时可以进入记者模式的深度工作状态。
每一种工作模式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避免做低水平重复工作。同时给工作定目标和框架,随时提醒自己做吗完成的更好,以便大脑习惯这种工作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