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写道:“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荀子·正名》)就是说,心将意义赋予印象。它将意义赋予印象,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凭耳朵知道声音,可以凭眼睛知道形状。五官虽能记录某物而不能辨别它,心试图辨别它若未能说出意义,在这个时候,人们还只好说是没有知识。
读了一本好书,看了一部电影,听了一首歌,让人感动,让人拍手叫好,好在哪里?
拿电影来说,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感受到的可能仅是画面勾起了什么回忆从而触及感动。
而音乐、电影知识相对丰富的人,在感知细节上的能力会更强,能捕捉到更多美学所在。
例如,旋律、拍摄技法的精妙运用,感受到更多细节处的好与美,让人由衷赞叹。作为欣赏者,能想象到其作品背后的坚韧、委屈、痛苦、希望、欣喜与激动,甚至能和创造者一起感受,那神来之笔般的创作灵感触及时的美妙。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喜欢音乐电影,就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知识,来主动增强感知细节的能力,捕捉美好。
有种让人鄙夷的论调说,为了不破坏本人对于电影最纯粹的喜好,就不能知道太多画面构图诸如此类的知识。
糊涂文章,这里之后跑题了。应该论述,对于电影知识的增加,细节辨识度的能力提高,即使打破了自画面处感受到的,直接的、粗矿的、原始的美好,但我们能在其他纬度上感知更多、更丰富、更充满细节的美妙。并且,对于刚开始提到的对于纯粹美好的破坏,这也只是想象中失去,失去糊涂获得自觉,又怎能完全称作失去呢?
文章却跑到一边去讨论关于想象的事情,辨得再好也无妨,依然是糊涂文章。
这种说法的逻辑似乎来源于,为了醉心于童话不承认童话为虚构的事实。这种态度之所以是让人鄙夷的,是因为对于美好的看法局限了。
诗意是美好的,诗里描述的事情是虚构的,是人类的自欺,但是是自觉的自欺。我们从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并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