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毛泽东46岁。
1939年12月20日,为庆祝斯大林六十诞辰,在《新中华报》发表《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文,指出:
庆祝斯大林,这不是一件应景的事情。庆祝斯大林,这就是说,拥护他,拥护他的事业,拥护社会主义的胜利,拥护他给人类指示的方向。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只有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的领袖,社会主义的人民,社会主义的思想家、政治家、劳动者,才能真正援助;而我们的事业,没有他们的援助是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
这篇文章编入《毛泽东选集》。
12月21日晚上,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党委、陕甘宁边区政府等联合举行的庆祝斯大林六十诞辰大会,并讲话。他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几千年来总是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自从马克思主义出来,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这是一个大功劳。
1939年,六十岁的斯大林,是什么状态呢?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1953年3月5日;后来史学界考证斯大林生日是1878年12月18日),格鲁吉亚人,原姓朱加什维利,入东正教中学读书时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担任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
1922年4月,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在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作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的报告,提出“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
“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1922年12月中旬,列宁再次中风,俄共中央全会责成斯大林负责监督执行医生为列宁规定的制度。
12月22日深夜,列宁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右臂右腿瘫痪,但思维清晰,口授一批信件,谈他的战友或接班人。一共谈及3组人,即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达可夫。关于斯大林,列宁在信中说: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享年54岁。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斯大林在有资格和可能继承列宁的人当中,是最不具优势的那一个。
他是怎样翻盘的呢?
1929年,“大转变的一年”
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写下《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直言不讳地批评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促使两人与斯大林联手,共同对抗托洛茨基。三人发表文章称“托洛茨基主义”并非真正的列宁主义,斯大林还表示“党的任务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义这一思潮”。
托洛茨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解除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不久后,斯大林与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的意见开始发生分歧:斯大林支持布哈林的意见,延续新经济政策,减少约束农民,并希望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而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反对放大新经济政策并拥护世界革命的主张,他们形成“新反对派” 。
1925年,在苏共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他们和斯大林为首的主流派公开对抗,以失败告终。季诺维也夫重新联合托洛茨基,并和列宁遗孀克鲁普斯卡娅等人结成反对派联盟,共同和斯大林集团斗争。
1927年12月苏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后开除出党。
现在只剩下布哈林了。在1929年的四月全会上,布哈林、托姆斯基、李科夫等人被赶出政治局。
1929年,斯大林成为这个国家的掌舵者,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10年时间,斯大林完成了什么
1、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1929年4月得到批准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年至1932年),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1929年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万个,翌年增至8万多个。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庄数一直维持20万个以上。
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至1937年)主要目标是发展重工业。短短数年间,工业产量有大幅度提升。以钢产量为例,1938年钢产量比一战前增加近三倍,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大清洗运动巩固权力
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斯大林开始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1935年1月审讯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16名前反对派分子,罪名是他们在托洛茨基指使下,组织了“列宁格勒总部”“莫斯科总部”等地下反革命组织,阴谋暗杀斯大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基洛夫被害就是他们策划的。
被告于1936年8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此后,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全国掀起了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运动。
1937至1938年被称为“大恐怖”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很多人遭到逮捕,被关押在古拉格劳改营里。苏联境内的诸多少数族裔被集体迁移和流放,军界、经济、科学艺术等社会各界大批精英被清肃。
1939年3月,联共(布)召开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斯大林在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
“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雅基尔、图哈切夫斯基、布哈林和其他恶棍之类的间谍、杀人凶手和暗害分子从苏维埃组织中清洗出去,是完全必要的。”
“决不能说,在进行清洗时没有犯过严重的错误。遗憾的是,所犯的错误竟比原来预料的还多。毫无疑问,我们今后已不再需要采用大批清洗的方法了。但是,1933-1936年的清洗终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次清洗基本上产生了良好的结果。”
”我和斯大林在完成这件任务上似乎干得不错”
1939年,世界局势相当复杂。德、意撕毁慕尼黑协定大肆扩张,英、法两国认识到,绥靖政策已经玩不下去了。
1939年3月,英、法正式结盟,同时开始与苏联谈判,企图借助苏联的力量巩固它从北海到黑海、爱琴海构筑的反德屏障。因为英法缺少诚意,谈到八月份,三国谈判无限期休会。
希特勒为避免两线作战,也来与苏联谈判,并给苏联重大让步。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斯大林还出席了签字仪式。
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两国还签订了以划分东欧势力范围为主要内容的《秘密补充议定书》,规定:
当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各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北部边界同时应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边界;一旦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对于东南欧,苏联强调它对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关系,德国方面宣布它在这一地区完全没有政治方面的兴趣。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兵进攻波兰,占领了波兰西部的大片领土。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二战爆发。
9月17日,苏联出兵进入波兰东部,在一个星期之内(至9月25日),苏军向西推进了250—300公里,按照苏德秘密补充议定书的规定来到了纳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的边界,占领了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11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分别并入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版图,并入苏联的波兰领土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300万。
1939年11月28日,苏联宣布由于芬兰对苏联采取“极端敌视和挑衅态度”,已经走上了直接对苏联发动战争的道路,因此废除1932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29日,苏联宣布与芬兰断交;30日,苏联对芬兰发起了侵略战争。
到1940年3月12日,苏芬在莫斯科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整个曼纳海姆防线地区划给苏联,靠近列宁格勒的芬兰国界向北移动150公里,苏联共夺取了芬兰4.1万平方公里土地。此外,芬兰还应将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租给苏联,为期30年。3月31日,苏联在从芬兰取得的地区成立了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
秘密议定书中规定,波罗的海三个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也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1939年9月28日、10月5日和10日,苏联先后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了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拥有驻军、建设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但不得损害三国主权,不改变经济和政治制度。
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边界从波罗的海沿岸到喀尔巴阡山,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公里,面积增加了约47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2300万。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对此成果感到很满意,二战后很长时间,莫洛托夫还夸耀道:
“我认为,作为外交部长,我的任务就是尽量扩大我们祖国的疆域。我和斯大林在完成这件任务上似乎干得不错。”
斯大林留一手对付希特勒
斯大林知道,即使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也不会放过苏联。
1939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三五计划重点就是发展军事工业,以及和军工近似的民用工业,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准备。
斯大林亲自部署国防工业生产,加大国家军事拨款预算(1939年军事拨款占国家预算的25.6%,1941年增加到43.4%),并在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部门延长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取消他们的休息日。
1939年9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四次特别会议通过了《普遍义务兵役法》,把应征入伍的年龄由原来的21岁改为19岁,中学毕业生的服役年龄为18岁,服役期限也相应延长。实行新兵役法后,苏联武装部队人数从1939年1月1日的194万增加到1941年1月1日的420多万。
为赢得时间,斯大林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用一切办法向德国证明自己的真诚,生怕惹恼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一词一度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的政治术语中消失,还要求共产国际各党停止反法西斯的宣传。
193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六十大寿。这一天,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都给斯大林发来贺电。斯大林在给里宾特洛甫的回电中称:“德国人民和苏联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有一切理由要保持下去并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俄】雷巴斯:《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
【英】罗伯特·谢伟思:《斯大林传》
戴龙斌:《斯大林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