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史铁生,会让人想起《我与地坛》,想起《秋天的怀念》,想起他用那饱含深情的笔调,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失去与获得的人生故事,亲情温暖,母爱深浓,令人读之落泪。
今天要讲的是另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奶奶的星星,在大部分家庭,女性往往担任着孩童对世界启蒙的重任,养育孩童的女性给孩子的是呵护,孩子就觉得世界是暖的,给孩子的是冷漠,他就觉得世界很凉薄。养育者是什么,孩童眼中的世界便是什么,长大会的他就会被打上什么样的情感烙印。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史铁生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奶奶的陪伴中度过的,奶奶哄他睡觉,他也想要照顾奶奶。等孙儿终于找到用武之地给奶奶踩背,还表示要从小踩到大,奶奶闻言笑了,第一次说起自己会死会老这个话题。
孙儿认了真,以至于奶奶串个门子这种短暂的消失,都让他恐惧不已,为了安慰小孙孙,奶奶说人死了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还能和地上的亲人遥遥相望,这也流露出奶奶对小孙孙的不舍和对亲人的眷恋。
纵观全文,文章中主要的内容全是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连奶奶说的变成星星的神话,也并不觉多么神奇,可为什么文章那么打动人呢?
我想主要是作家的语言,各种修辞的妙用,充满童趣的对话,细致温馨的描写,反复回环的表达,以及最后非常有力的总结,让文章真实动人且妙趣感人,主题深刻又令人深思。
文章第一段,写奶奶哄孙儿睡时,曾用了一个大人都会的小技巧,那就是为让小孙孙转移注意力停止哭泣,故意叫他侧耳听,可能有特殊的声音,可能什么也没有,但史铁生用自己的想象力补上了这一段:“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多么富有生活情景的描写,真实最能打动人,引起自己儿时的回忆,不知不觉走进奶孙俩的故事里。
奶奶唱着催眠曲,打着柔和的节拍,轻轻晃动孙子的身体,屋顶上一片光影也跟着晃动,飘飘的、暖暖的,变成和平的梦境。那梦境一定是安全的,幸福的,像是永远都有奶奶心脏跳动的声音相跟随,睡吧,小宝贝,奶奶永远守着你。
一个常见的哄睡动作,轻过排比的修饰,虚实的结合,以及词语有节奏的重复韵律,让读者的耳边响起摇篮曲,将其一同带入那个个美妙温馨的童年往事。
小孩总要长大,奶奶总要老去,若别人提及“孝敬”“养老”这些隔着千山万水的陌生词汇时,懵懂的孩童表达出对逗弄他的人之不屑,和对奶奶强烈的依恋与不舍。
当他也找到孝敬奶奶的方式给奶奶踩背,来减轻奶奶身体痛苦时,这段对话写得特别有意思,把小孩子的骄傲与没长性的玩心糅合在一起,幽默风趣,活泼可爱,把祖孙俩的脉脉温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
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这里的对话没有用引号,保持了文句的通顺与简洁,又便于读者阅读。
死亡在孩子的眼中,代表着失去,代表着不安,但在满天星斗中,奶奶指着星星说,地上死了一个人,天上就多了一颗星。这样就能给走夜道的人儿照亮儿……
这段奶奶讲的神话故事,在全文中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很好呼应了标题,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史铁生老师的隐喻。他在地坛与自己经受的磨难较劲,思考,和解,对人生意义的不断诘问过程中,奶奶的这个故事,也一定温暖着他的孤寂心灵,助力他形成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悲悯怜惜的思想感情基调。
地坛的草木爬虫也会让他想起那个夏日的庭院,茉莉花开着,各色小喇叭花都在鼓着腮帮子吹着,奶奶的大芭蕉扇赶走了蚊子,招来了凉风,头顶蓝蓝的天空上,是闪闪的星星。
文章的末尾,史铁生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这样充满哲思的语言,发人深省,又兼具着文学之美,博喻的手法强化了意象的状态、特征,尤其那句含泪的蜡烛,巧妙地把自己轻历嵌入其中,令人唏嘘过后,是止不住的感动。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会有一个好的主题,不止是浅层次的回忆与追思,不止是对奶奶无私奉献的赞颂,还有奶奶对自己世界观的影响,养是人类本能,育则是人生智慧,奶奶将两者融为一体,给孩童打下温暖、利他的人生底色,也是让他有勇气扛过人生低谷的底气。没错,哪怕是做一枚含泪的蜡烛,也要勇敢活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