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听陈晞老师讲故事

听陈晞老师讲故事

作者: 笔迈枯荣 | 来源:发表于2019-12-06 00:15 被阅读0次

    来华东师大参加省培的第二天早上,按计划安排请来了上海长宁区教育学院前院长陈晞老师,陈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教师培训者的使命――引领支持教师在突破瓶颈中专业成长》,与计划表上的题目略有差别,23张的PPT ,提纲式,涉及名家16人,事件11个(这个不是很准),3个多小时下来,我记了9页的笔记,感触良多,自恨教育学方面知识和教研动态留心甚少,所能领会十不及一,想写,又怕出错露乖,矛盾了三天,决定还是赶快写下,免得随着时间推移,那点可怜的“领悟”也要还给老师,则罪莫大焉。

    原本我打算按如下写:简单概括为,借助“三个有效”(钟启泉教授的)突破“两个瓶颈”(陈老师提出的经验缺乏与不擅表达);复杂点说,以内需为驱动,捕捉经验,提炼反思,突破瓶颈,实现飞跃,开宗立派,接受逻辑和实践双重检测,在实践中修正、前行。

    可是,这枯燥乏味的如同脱水的果干,怎能再现陈老师的生动风趣、悠长意味呢?

    我真实感受到的是陈老师属一个擅长于讲故事的人,擅长于讲平实的故事的人,让人感到有温度,想亲近。

    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很多东西靠得就是口耳相传,讲故事,把故事讲好,是智者的本事。既使现在媒体发达,一篇美文,一个故事,经不同人读出、讲出,感受有时会大相径庭,我想这也是董卿的《朗读者》节目,单田芳的评书,很受欢迎的原因。

    陈老师有这个本事。

    陈老师的个头不高,脸略方,因清瘦而显得颧骨略高,留着短发,很是精神,三个小时的课都是站在那里讲,还有由内心而荡漾扩散到脸上的笑容,以及恰当的手势,给人的印象是谦和友善。说句不敬的话,我觉得陈老师很象上海的象棋名宿十连霸胡荣华,当然在象棋界,可能有人会说胡司令象陈老师。

    当然有人会问,你说了半天,还没说陈老师怎么个擅长讲故事?

    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讲学中,陈老师完全脱稿,很多例子信手拈来,经他口出,好像当时他就在场的感觉。借助笔记,我可能能忆起大多数故事,但若要撇开记录,却只能记得关于孙瑞雪的三则故事。

    故事之一,小女孩吃烤红薯。

    孙瑞雪一天早上去上班的路上,等红绿灯时,看到一个妈妈送孩子去上学,孩子发现路边的烤红薯,闹着要吃,妈妈给孩子买过来,孩子要自己剥皮,妈妈却说:“红薯烫,你手脏,我来剥”,高举着手,不让孩子够得着,剥完了,孩子并不领情,倒在地上撒泼打滚,就是不吃,妈妈气得。

    同样的故事,在公园,奶奶给孙子买了一张大饼,担心孩子小,吃不了,掰了一半,结果一样,孙子不领情。

    情节不变,在家中,孙瑞雪的儿子拿了一个饼干,孙瑞雪说:“儿子,给妈妈咬一口”,儿子爽快答应了,但是当儿子看到妈妈咬过的饼干时,就开始闹了。

    “大家注意,要是一般人,那肯定认为这熊孩子,真是夏天的脸,欠揍。但是,孙瑞雪是谁?孙瑞雪是专家,她想起来,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审美意识形成的敏感期,追求事件的全程参与和结果的完美。有了理论依据,孙瑞雪就又重新拿了一个饼干给了儿子,轻轻咬了一点点,儿子拿到手,看了看,就不哭了。孙瑞雪联系了前边两个事件,并给出了第一个事件中妈妈的建议,可以给孩子擦擦手让她剥,或者最不济,蹲下来让孩子指挥着你来剥,这对孩子来说,最起码有了言辞享受,可以替代自己剥的享受。”

    “同样的事件,妈妈是专家,造就了不一样的结果。”

    小儿科的故事,在陈老师口中娓娓道来,没有一丝烟火之气。

    不用说,我领会到了什么是教育事件中的专业判断,也体会到了用案例培训的妙处,更体会到了教师不需要做教育理论方面的专家,但一定要能运用一些常见的理论,在反复实践中成为一个优秀的践行者。

    至此,我还有一句题外之问,我们小时候谁没挑过筷子,没拣过碗?有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陈晞老师讲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fs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