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跟毛毛说,今年六一节,妈妈请你看儿童剧,剧名是《一生气就大喊大叫的妈妈》,毛毛第一反应“妈妈,这个剧演的就是你呀?”
6月1号,参与学校汇演,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6月2号,我俩如约观剧。
7岁的蘑菇,有一个一生气就大喊大叫的妈妈,他打算用99个空瓶子收集妈妈的怒气,把妈妈的怒气做成热气球,送到外太空,这样,妈妈以后就不生气了。
母亲节这天,他还需要再攒一瓶子妈妈的怒气,惹恼妈妈的后果,是妈妈又一次的大吼大叫,终于,惊呆了蘑菇,蘑菇身体里的精灵们逃离了现实世界。
妈妈为了找蘑菇的眼睛精灵、手脚精灵、身体精灵,来到了钟表世界、钢琴世界、镜子世界,在那里体验了蘑菇的感受:
在钟表世界里,跟随那机械的命令,刷牙、洗脸、弹琴、练舞,妈妈晕头转向、累瘫成一团;这曾经是她对蘑菇时间管理的要求。
在钢琴世界里,妈妈知道了,蘑菇不爱弹奏规定曲目,这些曲目曾经是她以爱和帮助之名对蘑菇的要求。妈妈惊讶于蘑菇最喜欢弹奏的是妈妈喜欢的曲子,是我喜欢妈妈。
在镜子世界里,来自妈妈的大吼大叫和蘑菇依赖喜欢妈妈这两种声音相互冲击,我想蘑菇妈妈内心如我观剧此时的心情应该一模一样,泪水止不住地落下来,内心在撕扯:我们为什么要以自以为的爱的方式去伤害这么依恋我们的最亲爱的宝贝?
我在蘑菇妈妈身上看到了自己,原话有差异,实质无差异,句句戳中。
三天前我刚说过“20分钟的时间你就做了6道竖式,今天的作业你本来15分钟就可以写完,现在20分钟已经过去了,才做了6道竖式,来,从现在开始计时,我看着你做”;
我跟蘑菇妈妈一样,最喜欢说的话是“看一下现在几点了,你只有10分钟吃饭时间,不然今天你赶不上早读”“已经9点半了,刷牙洗脸去”“别说话了,每一颗牙齿都刷干净”;
我跟蘑菇妈妈一样,在孩子要求玩游戏时,敷衍应付,只想匆匆结束;
我跟蘑菇妈妈一样,大吼“妈妈今天不想发脾气的,你又挑战了我的底线,我跟你说了好几次了,你还是这个样子”。
话说出口后的半小时内也会后悔,但下一次还是嘴巴比大脑快,情绪比理智早一步。
我有一个毛毛,她跟蘑菇同龄,都是7岁,她也说过“把妈妈的生气送到外太空,妈妈就是最温柔的妈妈”;她也说过“妈妈,你不生气,你眼睛睁大、笑着的时候,是最漂亮的妈妈”;她也说过“我最喜欢妈妈亲手做的食物,只要是妈妈亲手做的,我都觉得好吃极了”,前几天还提到妈妈以前做的豆沙包、枣花馒头,那是她两三岁时候我做过的食物,现在还记得;每次练古筝,都问“妈妈,你今天最想听哪一首,你还想听哪一首”,我总是回她“你按老师要求的练,不要管妈妈喜欢听什么”,她要我躺在床上听她和爸爸一人弹一人唱《刚好遇见你》,演奏完毕,跟爸爸一起转身面向我鞠躬谢幕,那一刻,她特别开心;她动不动就像只猫往我身上靠“我最喜欢我的妈妈”。而我常常把这些解读为:她黏人、不自主、不独立、不践行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符合别人期待的事。
看完剧离场,跟我说“妈妈,幸亏你不像蘑菇妈妈那样早上把我被子掀开让我起床,不然我这一天真是受够了,你比蘑菇妈妈好一点”。我:“妈妈催你做事的时候,你是不是跟蘑菇想的一样,你想着我不想在现在做这个事、但是我会在我想做的时候去做这个事?”毛毛:“对呀,我就是这样想的”。
第一次看儿童剧,剧本从孩子的视角演绎,比育儿书、心理学教材的说理更能直接冲击情绪情感。
成年人,有觉察能力,能换位思考,也依然会带着偏见,无法直抵孩子本心。我们以为我们足够理解孩子,其实,我们的理解是站在为他们好的父母立场。
蹲下去、抱起来,平等地跟孩子合作,而不是跟着自己的行为习惯走,只要孩子犯了我们认为的错,就立刻去纠正,想去把孩子训练成毫无缺点的人。这样的导向,是孩子讨厌的爱,是亲子关系的元凶,也是我们试图控制情绪却常常失控的根本原因所在。
愿我们已经长大、也依然记得曾从孩提走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