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起,人长两只耳朵,两只眼镜,一张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看,多听,少说话。学习从来都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生活中来,用于生活中。如何让学习生活化,变成意见简单而便捷的事情。今天从倾听,观察,提问三个角度去展开描述。
倾听
如何倾听,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这人讲的对不对。这是最初级的倾听模式,在与人沟通时,我们的心理时常会这样想,对方说的这句话对不对,如果不对,心理就要在他说的每一句错误观点的时候,总结好自己要反驳的每一个观点的话。这种想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攻击心理。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包括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只关注老师观点的对错。是很难让自己学到东西。
第二个层次:即使这人和我意见不统一,有什么可取之处?这一层体现了包容性,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看待意见方面的观点,并不能学习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第三个层次:这个人的谈吐逻辑,方式,用词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个是从小细节方向去倾听学习,千人千面,用词的方式并不会仅仅局限于个人,因此,记住了这些,并不能用在很多沟通方面。
第四个层次:我如何内化他人的谈话内容,谈话方式,思考逻辑,并在未来为我所用?
我们常常在等不到自己发言的时候,抢先接了别人的话来说。其实“说”只是为了巩固内化你所学到的知识,“说”本身是不能学到知识的。所以按照最后一个层次来倾听日常生活中的每次一交流,你肯定能从听当猪发现什么能够学习到的东西。
观察
如何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呢?从两个方面入手:
(1)看什么?其实眼睛视野看到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会很多,包含了万事万物,但是人脑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能看到的东西是非常局限的,就比如,我经常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妈在周围晃过,我都没有发现。因为我的注意力已经沉迷在这个电视剧的画面和情节里面了。还有另外一个例子也很类似,比如,边听歌边写作业,只要沉迷于作业的思考当中,其实我们的耳朵是听不到歌的。
(2)怎么看?如何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一点,我承认,我们没有小孩子做的好,小孩子在学会说话走路的时候,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感到好奇,他们的脑子里有十万个为什么,问都问不完。但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周围的这一切,就不会对这些东西感到好奇。为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还需要在看到一个日常事物或者新奇的东西的时候,多问为什么?
观察力最大的敌人是“就是这样啊”,很多人会常说“习惯了”,很多我们忽视的思维方式就表现在我们的表达上。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家长是磨灭好奇心最大的敌人。所以现在我们要找回自己的好奇心,多问为什么,多思考,即使想不出答案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
提问(用心思考)
如何提问?涉及到两点:
(1)向谁提问?
当我看到这两点的时候,我都觉得很习以为常,这个需要学习的吗?答案是当然要的,在向别人问问题之前,要了解,你的问题,对方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对方是否会了解到你问的这些内容?而不是,你觉得对方很有才华,就不管不顾的,抱着问题就去盲目找比你厉害的人问问题。
有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觉得某一个人经常帮助别人,但是我不了解他,从来不会去总结他常回答别人的问题是哪类型的,只是觉得他很厉害,然后我就去问他关于营销的问题,但事实上他对营销并不了解,所以婉拒了我的问题。这很容易让别人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别人很想帮你,但是 与他的能力范围很有限。
(2)怎么问问题?
在问问题之前,你是否有自主思考,自主解决能力?在遇到问题时,你是否想过去网上先搜索,然后找不到的,再思考表现问题背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然后才是带着本质问题,去问能够帮你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上来就问一堆看似范围很广,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让人无法回答。
比如,有的家长会问老师,我的孩子总是写作业写不好,一会儿玩笔一会儿看电视怎么办?这种就是表面现象的问题,你的孩子老师很少与他日常接触,这样的问题,不应该是家长教育的问题吗? 如果需要请教老师,那么应该问,如何解决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个就很容易让老师教你怎么解决了。
所以,向别人讨教还是需要是本质的问题,而不是现象问题。而且问这种表面问题永远问不完,也很容易浪费别人的时间。
给你的方法都是思维,只有思维改变了,才能影响你的行动。
文章框架内容总结来自于哈佛学习力女神鲁林希的微课《10节课快速复制出你想要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