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1岁到2岁半之间反复生病,翻翻家里的挂号卡,儿童医院、省医院、252医院、中心医院、二医院、妇幼医院、区妇幼医院、还有私立医院、北京儿研所。
在我的居住半径里,挂号卡涵盖了大大小小所有医院。
也因为医院去的太多了,小朋友在打针或者抽血时从来不哭,也算见多不怪了。
我这个老母亲内心焦急如焚,孩子打个喷嚏,我的心就提起来了,紧张害怕。
只要有人讨论怎么吃怎么养能提高孩子体质,在我下班的所有时间里,我都愿意竭尽全力去对待。
后来超市里的大姐跟我说家庭关系很重要。我开始反思自己,确实这个时期我跟老公之间吵架、冷战太多了。
可能是这个幼小的生命感受到了家庭气氛的紧张,所以每天生活地小心翼翼,完全放松不下来去享受自己。
之后我开始看婚姻家庭的书籍,上家庭婚姻的课程,慢慢地开始接纳这个家庭,接纳生活。
也因为赶上疫情,老公在疫情期去了海外,足足被隔离了8个月。
我自己带孩子,虽然很累,但没了吵架的对象,心里反而很舒畅。孩子慢慢地不那么胆小了,见了人也开始主动打招呼了,也愿意不天天呆在家里出去玩玩了。
2岁半时腺样体肥大,堵塞超过2/3,已经达到了动手术的临界,当时接受保守治疗,一年后复查,堵塞变成1/3了。
这个时期就是我开始反省,老公去海外的时候。
孩子对爸爸的接纳程度也变高了,之前醒了就喊妈妈,衣服必须妈妈来穿,出门是不肯跟爸爸单独去的。
现在能在妈妈打扰卫生的时候主动提出跟爸爸下楼,去踢球、挖土、骑车...
我开始想气氛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空间内,生活着3个人,其中2个人冷战了,这俩人之间的空间就冻结了,不再流动,第三个人是能够感受到这诡异的不流动的气氛的。
对于幼儿,他对这个世界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极强的好奇心与敏感,他的五官比成人更发达,在接收爱的信息时更快速。
如果在这个时期接收到的是冷漠、争吵,那他想迈向外面的动作都赶紧缩回来,把自己缩在一个壳子里。
尤其是3岁前,妈妈在孩子心中是神圣的,妈妈的话永远都对,妈妈的行为永远不会错。如果有人对妈妈不友好,他就自然不愿意去亲近。
而在心理学上爸爸是孩子迈向世界的第一人,如果孩子跟爸爸的关系能处理好,他才敢于去跟第三人建立链接。
感知自己回头还算早,没有把自己,把孩子埋没在争吵的诡异气氛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