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样的图书标题在如今追求快节奏、硬干货的社会,很容易被挑剔的读者一瞥而过。
可是我想说的是,错过了这本书,你就错过了一个提升自己读书效率,提高自己工作实现平台,更新自己思想观念的机会。
所以,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我在其中的一些读书体验,并将一些所得写出来,以飨大家。
这本书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的经验之作,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他是着眼于成人教育展开的,依托自我提升,强调自我相关,关联了我们的工作生活经验,聚焦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第一次分享,我先抛出几个问题。
1.成年了,你为什么还在学习?
2.你认为你现在的学习还有用吗?
3.你是否还在报很多基于自己能力提升的培训班?
4.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5.成年人应该怎么学习?
我们先用三分钟想想这几个问题,然后我们再进入今天的分享。
1.学习还有用吗?
图片来源网络这个问题在社会上还是很有争议的,因为我们有很多一部分的人走出校门从事的工作和在学校学的专业是大相径庭的,乃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这就有人说了,反正毕业也用不上,我还不如早点在社会上历练,多参加一些兼职,赚取一些工作经验,从而引申除了读书无用论。
我身边就有很多亲友说,与其看那些书,还不如多和同事吃吃饭,和领导打好关系,打通人脉,这样不比看几本书强。
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上赚得一些资本,自身学历并不是很高的人就更拿自己的例子说事了,大吹读书无用论。
当然也有人站出来反对这种说法,但是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驳,难以说服众人。
在作者看来,这是批评的角度出了问题。
读书无用论的本质是,学习者不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最明显的是,仍然有太多人没有对“读书”进行分类。
很有道理,如果我们苦心钻研一本数学书,然后想用在文学写作上,抑或是苦苦考了一本证书,但是工作还是没有气色,收入并没有提升多少,当然读书没有用处了。
所以,读书之前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并使用不同的读法。
这就和自己看病是一样的,你哪里痛就去哪个科,牙痛有牙痛的治法,骨折有骨折的治法,如果一味去囫囵吞枣,那肯定达不到效果。
当发现读书无用时,有人因此嘲笑学习,有人因此指责读书这件事,还有人抱怨内容太晦涩、太浅显、翻译质量太差。这些问题也许客观存在,但这些指责和抱怨忽略了最需要对学习结果负责的人——学习者本人。
所以,读书有没有用,全在于读书的人,自己读书人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2.你所谓的学习只是自我麻痹的伪学习
图片来源网络现如今,知识付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像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有书……这些付费平台应有尽有,里面的付费项目也是如数家珍。
2016年的数据称,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开始为新媒体内容付费,15.6%的用户有付费意愿但还没有付费行为。然而到今天,这个数字早已翻番。
有人说知识付费是“欺骗者的游戏”,有人把“购买知识产品”称作“交智商税”。
大部分的人认为自己需要付费产品,但是并没有什么收获,然而他们还是像无头的苍蝇一样混迹于各种付费产品。
事实上,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只能追求一些高大上,时新活的一些知识,但是这些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能判断自己需要的课题、分辨各种来源的信息,也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对于成人学习来说,有无收获和成长,归根结底不取决于平台、老师、模式等,而取决于学习能力。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算你做了很多计划,学习了很多知识,报了个N多的学习班,都解决不了你的实际问题,根本上来说,就是伪学习。
3.读书真的好难
图片来源网络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即使解决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
密歇根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教授霍华德·麦克拉斯基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
其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作“生存负载”,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无论是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构成。
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
生存余力理论指出:一个人要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
职场工作者的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能够保持一定的余力,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应对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更好地承担风险,能够从事各种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也更有可能开展学习。”
我们的生存力量是我们的工作经验,人脉,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资源。生存负载就是我们日常的开销,车贷,房贷,各种贷。坦白讲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存负载远远大于生存力量。
这永远是一对矛盾:我们的工作压力越大,对未来的期望越高,就越需要学习;而学习需要生存余力,但压力越大也意味着生存余力越少。
即使想法要提高,但没时间报考和学习相关课程,没时间准备专业资格考试,甚至没时间认真读完一本书。
这就导致我们越来越迷茫,越迷茫越慌乱,越慌乱越没时间和精力。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感觉读完一本书,合上书本那一刻空空如也,也感觉良心不安,读书好难。
这主要是我们长期的以学习为中心的应试思维在作怪。
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来说,看不懂和记不住是致命的问题,它意味着无法通过考试。这种学习形成惯性后,哪怕没有考试了,人们仍然认为看懂和记住是学习的前提,甚至是学习的全部。
我们要明白,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只有通过读书经过总结梳理,反思内化之后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
可能读不懂的内容可能是原书的重要部分,但对我不一定重要。对我们来说,只要能够内化和应用我们所需要的,这就足够了。
所以说,自我导向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行为。
书中介绍的拆书法,其理论基础就是成人教育学,落实到“RIA方法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定要联系学习者的经验,解决学习者的问题,提升学习者的能力。
4.成年人应该怎么学习
图片来源网络首先要引入有效五大公理的概念。
1. 自我导向。成年人的学习是摆脱了青少年的依赖性人格,而转变为了自我导向型人格,这就意味着承认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
2. 关联经验。成人和青少年的另一个根本差异就是成人具有丰富的且不断增长的经验,这些经验应该作为学习资源供自己和他人使用。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充分利用学习者经验的。
3. 强调实践。成人的学习准备度更倾向于实用性。学习内容与他的社会角色、工作岗位、面对的问题关联度越强,他的学习准备度就越高。所以,强调实践,主要体现在“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选择学习内容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用得上”,判断学习效果的标准要考虑“是否用上了”。
4. 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成人学习更多的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学习,而不是以解题和通过考试为目标的学习。
5. 内在驱动。成人学习更多的是受到内在因素(希望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和自我实现)而非外在因素(如考试、考核、证书)的驱动。
用这5条成人学习公理来衡量你的学习方式,你就会发现,你的学习和这五条贴合的越紧密,学习效果就越好,印象就越深。
诺尔斯等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对成人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叫作“内化”,就是“挪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也就是本书中提倡的“拆为己用”。这个过程中通常包括学习者激活和反思了过往的经验,设想和规划了未来的行动,以及现场的技能演练。
培训之所以比阅读更好,关键就在于它能体现出对成人学习特点的尊重和配合,以及对成人学习公理切实的操作。
学习者在拆为己用的过程中反复“体验”和“反思”,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将知识应用于工作与生活。
RIA=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
首先,读书中的一段内容(R),只要片段即可,不需要读整本书。然后简要讲解一下刚刚阅读的知识(I),进而要求学习者反思经验(A1)、规划应用(A2)和现场演练(A3)。
自己读一本书,如何也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呢?只要锻炼这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即可。
学习者理解了这个知识,再联系自己的经验,加以应用。这既是对这个知识的体验,又是对自己经验的反思。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学习者创造内容”的原则。
图片来源网络对个人而言,只要能够内化和应用知识,也就具备了把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的能力。
拆书帮RIA现场学习解决了成人学习的问题,帮助学习者从一本几十元的致用类图书中获取与一场几万元的培训同等的价值。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几乎不会感到焦虑、愧疚和压力,只有学以致用和能力提升的乐趣。
这就是此书带给人最大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