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果性偏好——先后性。把先后发生的两件事解释成因果关系。
2.因果性偏好——相关性。把相关的两个事件解释成因果关系。比如统计表明常吃海参的孩子更聪明,人们可能就会解释成吃海参能使人变聪明,但是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海参比较贵,所以吃海参的人都是家庭比较富裕的,而富裕家庭通常会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所以孩子表现的更聪明。
3.因果性偏好——随机性。把随机性的事物解释成因果关系。比如孩子感冒了,家长会说,看吧,叫你不小心,着凉了吧!
4.因果性偏好——回归平均值。把回归平均值的结果进行因果性解释,比如一个运动员有一次表现超出预期,下一次表现一般,人们就会说,他肯定是骄傲了
5.心理账户效应,即我们在组织和经营自己的生活时,会建立不同的账户。比如两个球迷准备去看球赛,一个人的票是自己掏钱买的,另一个人的是别人送的,突然天气预报说马上会有暴风雪,那么相对于第二个人,第一个人更有可能冒雪去看球,因为他把看球这件事单独设置了一个心理账户,而在这个账户亏损的情况下不情愿关闭账户。我们投资的时候也会如此,单个投资亏钱了,不舍得割肉,而赢钱的股票则会比较轻易的卖出提赢,这个也叫做处置效应。
6.峰终定律,即我们对一个经历的记忆是由峰值时刻和结尾时刻的感受决定的,而对这个经历过程中正面和负面感受的比例,以及经历的长短并不重要。
7.否命题思维:把正确命题的否命题拿过来直接使用,其实它不一定成立。比如说鸟类都有翅膀,所以不是鸟的动物肯定没有翅膀。
8.逆命题思维:把正确命题的逆命题拿过来直接使用,其实它不一定成立。比如说鸟类都翅膀,所以看见某种动物有翅膀就说它肯定是鸟。
9.稻草人攻击。曲解对方的观点,然后针对曲解后的观点进行攻击,然后宣称自己推翻了对方的观点。这个和「偷换主题」、「偷换概念」类似。
10.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本应该在提出观点的人。比如指责韩寒代笔,指责的人有责任拿出证据证明他代笔了,而韩寒没有责任一定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没有代笔。
11.语意模糊。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让人无从辩驳。
12.诱导性问题。警察审讯就喜欢问这样的问题,比如不是问你是否偷了钱包,而是问那个钱包里面有没有驾照。
13.循环论证。A说,小明是音乐神童,因为他很懂音乐;B问,你怎么知道他很懂音乐?A答,因为他是音乐神童。
14.拒绝承认事实。我们得知坏消息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拒绝承认。
15拒绝改变观点,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的。
16.只挑选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视相反的证据。
17.混淆事实和观点。比如「今天气温35度」是事实,而「今天天气很热」是观点。
18自己理解不了的东西,就认为一定是假的。
19高估自己。比如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开车水平高于平均水准,而这是不可能的。
20.无根据的假定。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我们通常都假定是对的,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吃消炎药或者打点滴真的能治疗感冒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