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原本是在美好的期待中降临,诞生之初看到他们任何样子都爱的不能够。可为何随着长大,他们却变成了你眼中处处需要修正的样子呢?
今天和小少年去图书馆,看了一会书之后,小少年拿起来手机开始玩。正好被刚进门的妹妹撞见了。她特别生气,夺去手机就扔到了一边。我看见小少年低着头,眼泪就要出来了。妹妹坐下来,说了几句也就停了,隔一会儿便起身离开了现场。
我也理解她,本来是良苦用心,希望小少年有一个专注书香的周末。谁想小少年还是没有抵挡住电子产品的吸引。
我拉着小少年的手,能感受到他手心里的汗能看到他红红的眼眶,我相信他在那一刻是蒙的,脑子一定是在嗡嗡作响。我心疼极了,拍拍他的背,跟他絮絮叨叨开始说起来。我指着正在看的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刚才姐姐发脾气,那是你关注圈里头的事情,是她的事情,也是你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事情。而调整你自己的做法,比如说,放下手机继续看书,认真专注的做一件事,这个就是你影响圈内的事,你是可以做到可以改变的。”他眼泪退了回去,把书拉到跟前认真看了起来。
有时候,自己影响圈里做什么,也会让关注圈有所改变。虽说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为期待关注圈发生改变,而去改变影响圈。这个时候一定是失望会更多。关注圈里头的东西如果改变了,那是幸运;如果不变,那是应该的。我们能做的只有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小少年听的稀里糊涂,也没有做出太大的反应,还是一副不怎么高兴的样子。我翻了翻自己的笔记本,眼前一亮:“要不你来画一副画吧!画一棵树。”他一下就笑了,“我不想!”“你愿意试一试吗?”小少年不好意思地笑着拿起了笔:“怎么画呀?画什么呢?”我用了很正规的指导语:“请你在这张纸上竖着画一棵大树。”没有用了半分钟,小少年就已经画完了。他在纸的正中央画了一棵类似苹果树的大树。我用相关的知识给做解读以后。我也惊喜地发现,眼前这个正在青春期门槛上的可爱小少年是一个特别积极向上、自信果断的孩子。只是,由于年龄的限制对他人的影响,他有些分辨不清。因为过分吸收,影响了他自己的判断。而且,还有一些情绪不会宣泄,有自我攻击(自责、生闷气等)的现象。作为自己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我跟他说:“希望你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区分他人给予的影响,判断一下:是别人的事情?还是自己的事情。同时,如果有不好的情绪想要发泄,可以外去发泄,比如说听音乐、唱歌、独处、运动或者看书,也可以找我倾诉。尽量避免陷入一些内疚自责的情绪。”
在解读的过程中,我还有意无意的跟他说:“通过你的画可以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很有自控能力的人。你是有足够能力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看书、学习还是玩游戏,还是放松。只要你愿意,你一定可以安排好。”特别强调是从他的画中看出来的,是他自己内心的表现。
小少年开心的笑了。
作为年龄相隔较大的姐姐,也算半个家长。我承认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对孩子有特别多的期望:希望他勇敢、快乐、优秀、阳光。我们不是为了讨论希望的存在是好是坏。只是当有期望就注定就会有失望,而当失望来临的时候,你一定会有不好的情绪泄露出来。这个时候,亲子关系就会因此变得很紧张。
事实上,要放下期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是说,我们要分清楚这个期望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终归是孩子要面对的。我们能做的除了陪伴和关注,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孩子,换位思考,理解他们、信任他们。这些都是源源不断的能量,通过积极良好的亲子互动注入到孩子心中。
每个孩子的降生,
并非为了完成我们期待的梦想,
而是陪伴我们一起修行,一起成长。
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
关爱交织,尊重相系。
请相信,感觉好才会做得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