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師傅常說,不要輕易談“喜歡”。深以為然。這幾天寫字看書也深有感觸,所以說說個人“淺見”。
大凡說“喜歡”,無論在何種領域,哪個層面,我們通常都會聽到有人說,“我喜歡…”有人說他喜歡,那是真喜歡,畢竟他能古今中外,從頭到尾,說得极有道理,極具魅力。也有人說他喜歡,可能不是真的喜歡,他只是沒有別的喜歡可以選擇。
1.舉個栗子,我很早就喜歡寫字(這裏特指毛筆字)✍,那時還不知何謂書法,到現在還寫。疫情之下,關在家裏,最近更是日常塗鴉。以前一說毛筆字,一般只知道二王,顏柳歐,世稱喻其“書聖”,“顏筋柳骨”。於是很多人會說喜歡,我也曾是。其實只是聽聞,還不到知道,遑論“喜歡”。畢竟,我們只聽說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什麼“蘇黃米蔡”,趙子昂,董其昌,王寵,傅山…何許人也?
我們不知其名,不知其人,更毋論其書有何特點。故而,我們通常謂之“喜歡”,大概是由於我們自身的局限性,侷限於這一領域內背景知識的相對缺乏。書法上而言,我們說不喜歡這個書家,不喜歡這個帖,很多時候都是由於我們對此不甚了解或者僅僅了解。因為隨著我們對這方面知識的日積月累,對這一領域的不斷深耕,你可能會慢慢发覺,曾經說的喜歡,今日已經不再喜歡了;曾經的不喜歡,今日卻已“黑轉粉”而“深陷其中”。曾經喜歡顏真卿,後來趙孟頫,而今喜歡楊凝式,米芾,蘇東坡~
拋開書法領域,其他領域也不乏如是,生活當中亦是如此。
2.以個人為例。在南方,尤其在湘,滇。早餐多以米面為食。滇則更甚,大街小巷,雲吞米線處處可見。一次,朋友遠方來做客。我問朋友早餐吃啥,朋友說都可,就是不喜歡吃面條。我說,我只會做面條,但是…我做的麪條很好吃。於是,我就給朋友做了一碗面條。朋友一吃,驚呼:太好吃了,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麪條。從此一改不喜歡喫麪條的習慣。當然,這個栗子可能不太準確。但我要說的是,你所謂的不喜歡,可能源於你自身的侷限,知識以及視野的缺陷。反面看是原來這一領域的知識和技藝還可以更深,自身看,我的不喜歡只是自己視野的狹窄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陋見。
3.某種程度上講,男女之間的喜歡不外乎也是這一方面的問題。各個期間的喜歡不甚相同。初識詩喜歡,是真喜歡。喜歡那種感覺:輕輕的,淺淺的;熱戀時候的喜歡是真喜歡,這個時候我們用了另外一個字,我們通常會說“愛”;婚後的喜歡則因人而異,不一而足。有人是真喜歡,在對對方足夠瞭解的情況下,無論如何,初心不改。謂之“真愛”。有的人則不然。在彼此相處的過程當中,由於時間給了人們足夠瞭解對方的機會,有人不喜歡了。於是會導致破裂,分離。這就不是真的喜歡。當初的“喜歡”只是一個表象,或者說,是停留在那一階段的喜歡。因為彼時還不甚了解。這樣的喜歡,對人的傷害是很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喜歡也意味著“責任”。故而不要輕易說“喜歡”。
喜歡與不喜歡在每個階段不同,又會出現相互轉換。好比太極☯的黑白,沒有非黑即白,會出現無窮盡的轉化。世界從來都不是二元对立卻又無所不在的充斥著二元對立。故喜歡或者不喜歡皆因於此。突破它,唯有對心的調伏。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喜歡”與“不喜歡”非常常見,儼然成了一句口頭禪。我想,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是為了不對事物妄下結論。因為它不僅是幫助我們對自身的反省,也因為我們對它,有一份“責任”。
拙聞淺見,余不一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