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周二,阴,23至29度

今日,又将谷崎润一郎的《文章写法》一书从头至尾翻了一遍,并作了摘记。每年阅读都会遇见几本不写出读后感就绕不过去的好书。算算我已积压了好几本这样的书: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拉斯齐《自恋主义文化》、春上村树《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以及《红楼梦》、张爱玲、鲁迅、《论语》。每次提笔,总觉得还未准备充分,可时间久了,连最初的那点灵感也淡化了。谷崎润一郎这本书,与上述的几本书不同,它所阐述的不是人生智慧,而是作文技术。此书的读后感应该是好写的,无非归纳、总结,做做文抄公,对我写作上的帮助却是极大的。我本非科班出生,特别需要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利用临睡前的时间修改旧文,读了此书后,便知自己文章的缺点所在,也知从何处下刀。
谷崎润一郎在这本书中就日语的特性谈日文的写作,读了之后,我发现日语的特性与中文相似,书中的理论也完全适用于中文写作。谷崎润一郎认为一国语言的形成与其国民性密切相关。我们东方人内敛的气质和谦让的美德,使得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都不会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毫无保留的倾囊道尽,而会刻意留下几分暧昧模糊,我们的语言和文章适应这样的习性而发展起来,与西方语言相比,西方语言有时态规则、关系代名词,还有单复数等严格规定。即使是许多词语罗列,或句子套句子,还是能让人一眼看明白。而中文做不到如此严密细致地表达,句子一长,词语一多,反而让人弄不明白。所以中文和日文在写作上讲究留白,并不追求在词面上将意思表达得全面到位,更注重如何用简洁的语言实现对读者的暗示,让读者能领会到其言外之意。
关于如何做到简洁含蓄,谷畸润一郎先生在书中举了大量的实例来形象说明,大致就是只要不影响理解,主语可省则省,句与句之间保持适当空隙,也就是将类似于“可是”,“不过”、“然而”、“于是”、“如此”、“虽然”之类的多余连词省去。受西方语言的影响,我们总认为要保持论述的严密性,故而添加以上词语来连贯前后句,殊不知这样反而使论述的语气变得紧张、急迫,限制了读者的思维。还要尽量除去“的”、“了”、“而已”、“啊”、“吗”等助词,句子冗长、拖沓,会削弱语言的庄重。
谷畸润一郎说,作文的两大要点是认人明白和让人久记。“让人明白”除上述所说的用词简洁外,还要选择易懂的通用词。学习白乐天用没文化的老人都能听懂的平易的词来写作,不要在文章中标新立异,选择一些普通人读都读不懂的生僻词。多用生活中的语言,少用专业的书面语。比如“意识”,就可用“知到”、“感到”或“发现”来替代。“我意识到他在看我”,可改为“我知道(感觉到)他在看我。”这样读起来感觉更亲切。虽然“知道”或“感觉”并不完全等于“意识”,但语言本身就有其能表达和不能表达的极限,如果严苛地追究意思的准确和细节的到位,可能没有任何词是可以完全满足要求的,不如使用一些意思稍显模糊的词,留给读者去想象、发挥,这样反而比较明智。我们要保持词面的简洁,但不能为了简洁,而去创造新词,若用一个别人听不懂的新词,还不如将它拆分成两句话来说明。选择罕见生僻的成语,不如选择耳熟能详的俗语。用词的通俗易懂,也是一种深入浅出的表达能力。
“让人久记”应包含两大要素,一是音调上的琅琅上口,便于记诵。这涉及到人天生的语感。而“感觉”的特质据谷崎润一郎先生分析,虽有天资上的差异,但也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变得敏锐起来。另一要素就是含蓄。若把意思交待的过于清楚,那就剥夺了读者的互动空间。谷崎润一郎反复在书中提到“暗示”一词,作文目的不是向读者展示现成的画面或道理,而是唤起读者熟悉的经验,将你的文字长到他肉体中去,必定就能让人久记了。含蓄,能调动起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过于清晰,反而使读者成了束手不动的看客。
通过此书,我重新认识了东方人含蓄、暖昧、模糊的语言特质,先前我总视其为圆滑、世故,而今我懂得了这是一种自信淡定的优雅。谷琦润一郎说:“我们越是拥有满腔内在的东西就越会想收敛一些。所谓收敛,是内部充实、紧张到极致的美,越强的人越是拥有这样的表现。”西方人不像我们这么谦让,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时,会把内心的话尽数表现出来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因此道尽千言万语仍担心传达不足。而我们则会从放空自我、敬畏天地、尊敬他人的谦逊态度出发,在叙述自己的意志时有所控制。人越不自信,就越想控制他人来获得自信,便会咄咄逼人、喋喋不休。当文章中出现此种病症时,当检讨自己的心态。表达的节制有度,是涵养的表现。谷琦润一郎还说:“文章的调子就可以说成是作者精神的流动、血管的节奏,尤其和体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当人想改变自己文章的调子,不如从心境和体质的改变做起。”写文章,也是一场人生的修行。修改昨日的文字,我会下意识地削弱一些激愤、骄矜言词,语调也变得平和,这并非是技术上的调整,而是心境的转化。
一日的时间总是匆匆,临下班时间赶出这篇日记,待晚间再视,能否修改成一篇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