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插图来自网络,向摄者致敬!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09097/38a27152c7af9d9e.jpg)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被“掐青”的儿子
作者:蓝江
泛黄的老报纸上,一则短评吸引了我——《反对变相体罚学生》(1954年12月30日《工人生活》),里面说,教师王静夫等人把学生当做他们出气的对象,任意加以体罚,学生一有过失,说服两次不改,他们即采用罚站、摔跟斗、揪头发、掐胳膊等手段。这种野蛮、残酷的方法,绝不容其在新中国继续存在。
关于对孩子是否应该“体罚”的讨论,一百年来似乎从未停止过,现在大多数家长和教育界人士都主张:不应体罚。
我三十几岁时,读梁实秋先生的《孩子》,印象太深。梁先生以生花妙笔,洋洋洒洒描述父母对孩子的“多方体贴,勿使稍受挫阻”,这样还未尽兴,又举一例:
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踌躇满志,再也不肯下来。那木马不是为出售的,是商店的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加倍不听;母亲说带他吃冰淇淋去,依然不听;买朱古力糖去,格外不听。任凭许下什么愿,总是还你一个不听。最后一位聪明的店员建议说:“我们何妨把百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学家请来解围呢?”于是把一位天生成有教授面孔的专家从八层楼请了下来。专家问明原委,轻轻走到孩子身边,附耳低声说了一句话,那孩子便像触电一般,滚鞍落马,牵着母亲的衣裙,仓皇遁去。事后有人问那专家到底对孩子说的是什么话,那专家说:“我说的是:你若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
梁先生说,这专家真不愧为专家,但是颇有“不孝”之嫌。梁先生幽默中态度明确:体罚未见得不好。
我家宝贝1993年出生,18个月入了家附近的一所私人幼儿园,到1998年,已经是幼儿园里的“老兵”了。那个夏天,奶奶背着大包小裹,从辽南大山深处费尽周折来看她的宝贝孙子,呆了几天要走,祖孙两个依依不舍,后来奶奶一咬牙:干脆把孙子带回山里住一段!我和先生那时为生活奔波来去,一想也好。结果儿子一去乐不思蜀:山里有蓝天白云,有溪水游鱼,有鸡鸭野味,比之枯燥乏味的幼儿园,不知要胜强多少倍!
那年九月,儿子姑家的小表姐入乡村小学,儿子也磨着奶奶想跟着去,奶奶宠着孙子,就给准备了书包文具,不到五周岁的儿子也就顺理成章上了村小学。
深山里的小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也差,但却沿袭着古朴思想,村民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都这样叮嘱:孩子有毛病不上进,就可劲修理,打呀骂呀随你处置!不管哪能成材!儿子是班里最小的,奶奶可不敢说那样的话,私下里没少央求老师偏待着点。
山里的老师,都是万能手,教数学,也教语文、音乐,儿子的老师准备了一只柞木做的戒尺,谁算题马虎,字写得潦草,警告一次还犯,就用戒尺打手心,被打的孩子都说:真疼!所以孩子们为了不挨打,都写得格外用心,即便这样,班里的孩子个个都被打过手心,唯有儿子例外!但儿子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写的字,是他整个学习生涯中写得最最工整的。
儿子在乡村小学呆了三年才回到我们这个三线小城,转眼就上了初中。为了给他提供一个相对严格的管理环境,我们送他去了当时还是私立的育才中学。
初一过得安安稳稳,儿子在班里也算优秀。初二刚开学不久,儿子就出了状况。那天下午,他爸被老师“请”到了学校——儿子因为没完成作业,被班主任老师叫到讲台罚站不说,还被老师掐了胳膊!
晚上,儿子放学回家,一进门,我看他眼圈还是红的,撸起袖子一看:天啊,好几块又青又紫的手印子!我一看就火了,老师也不能下这样的狠手啊,结果一问,儿子如实招来。
刚过去的教师节正巧在星期天,放假前,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留好语文作业,反复叮嘱,这次作业稍微多点,你们一定要认真写,周一来了我肯定抽查,看谁没写,罚站!
结果,贪玩的儿子愣是一个字也没写!周日晚上我还问过,作业都写完了么?儿子回答得异常肯定:写完了,那还能写不完!儿子藏着侥幸心理:全班那么多同学,怎那么巧就抽到我?结果就抽到了,老师气的是,哪怕你写一半,有不会的没完成也可以原谅,但干脆一个字不写!恨铁不成钢的老师让他及其他几人上台罚站,并在腋窝下狠狠掐了几下!儿子长这么大还从没受过如此“恩待”,大受触动,从此一丝不苟,闷头学习,到期末考试,儿子竟一跃考了个全校第一名!老师高兴得不得了,满面笑容地奖励了他一本很上档次的资料夹。
那是我家宝贝学习生活中经历的唯一一次体罚,之后他考入一中,后来考入上海交大,现在已经硕士毕业顺利参加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