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一、龙应台谈人生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把人生比作山路,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的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起,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寂寞和孤独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类从出现到现在一直在探索的哲学命题,人生时聚时散,聚时的热闹,散时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一个人寂寞的时候,也常是思考更为深入的时候。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人后知后觉的愚钝,有人先知先觉的聪颖,然而人终其一生终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轮回,不可预测,不可更改,生有时,死亦有时,万物定有其序,不可逆,不可怨。
一次同学聚会的感悟,人生充满变数,谁也无法预见明天会发生什么,人生的成与败,荣与辱,不可追,不可避,坦然过活。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心中渐渐有一分明白,如月光泻地。明白是理解,是接受,是看淡亦是一份信念。
二、兄弟共行
“兄弟,不是永不相交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人生除了父母子女爱人最亲,和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就是兄弟姐妹,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基因情感,父母成为联系家庭情感的纽带和润滑剂。
三、朋友的牵挂
“这些是牵挂你的人慷慨赠予你的时光和情感;有时候,是你牵挂别人。一个才气纵横的人中风昏迷,经月不醒。你梦见他,梦见他突然醒来,就在那病房床榻上,披衣坐起,侃侃而谈,字字机锋,他用中文谈两岸的未来,用英语聊莎士比亚的诗。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
有些朋友时常联系,有些朋友虽不常联系,但是一个电话也会很快来到身边,人总是在牵挂别人和被牵挂中度过一生,有人牵挂毕竟是一件美好的事。
四、感悟
相信与不相信,伴随着人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曾经的相信是一个价值观构成的初级阶段,到不相信是一个在批判中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能力螺旋上升的过程。
如果是一种可能也是一种变的可能,给人无限希望,同时也可能会给人无限失望,本篇采用联想的手法,由身边的老人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父亲的离开,想到如果父亲健在,该如何让父亲感到炽热的爱。
“幸福是什么?是物质满足,是精神充盈,是实际获得感是安全感,是社会安定。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了一个手电筒。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
“爱默生的文字跳进眼里,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实在不交是不虚伪。蒲公英的根,是连着泥土的,是扎根很深的,是苍穹之下大地野草之根。”
王阳明心外无物:“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心外无物论述。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时间。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有时候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
“时光是停留,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夜虽然黑,山峦的形状却异样的笃定而清晰,星星般的灯火在无言的树丛里闪烁。蓦然有白雾似的光流泻过来,那是另外一列夜行火车,由北往南驶来,和我们在沉沉的夜色里擦身而过。”
图文编辑:李开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