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1《情感之与境欲》(《人间词话》王国维)
摘录:
【陆】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着,谓之有境界;否者谓之无境界。
思考:
境界在于心而不在于物,真感情源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生发。如若没有真情流露所写出的作品也是不惧生气的,流于物之形态而无感情。谈何真情流露,诗词应人而真,其价值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就像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描写:“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样。这两句表达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正因为自己被贬,所以这种凄凉悲伤之感就流露而出。而这里的“凄凉”的意境就上去了。作者的内心的情感就赋予了周边事物以生命。这种境界就是前面所指的造境。
巴山、楚水自身只是一处自然景物,本身是不含任何情感的,而这里凄之感完全是刘禹锡赋予的。这种物之凄凉就是作者内心的反衬,所以在古代诗词之中的物之境欲的高度就取决于人的自我感悟,自己的内心情感的丰富与否。想在我们的诗词中寄情最多的便是“雨”不同季节的雨,不同诗人所描写的雨所寄托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想杜甫的《春夜喜雨》尽是一种高兴,喜爱之情,但在文中却以一个“好雨”来表达自己对春雨的这种无私的一种赞美。
此诗是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所以深知这春雨的作用和好处,所以这里春雨的情感就是杜甫的心境体现,也就是词以人兴,文以情妙。人们的情感上去了,诗词的境界自然就上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