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已经过去多年,时至今日,我们提及这段历史,心中仍不免有些悲愤。是为清朝统治者的无能而悲愤,是为甲午战争中那数以万计葬身海底的英灵而悲愤,更是为我泱泱华夏竟败于一个蕞尔邻邦而悲愤。
这样的伤痛我们能忘记吗?不能。不仅不能忘记,还要从中吸取教训:为什么中日两国同时改革,日本成功了,而我们却失败了?
在《甲午殇思》这本书中,刘亚洲从制度,战略,思想,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分析其原因。但我认为,信仰应当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思想精神上的信仰,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而千千万万的国民信仰,则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在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的精神面貌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死气沉沉,充满了帝国斜阳的忧伤;一个朝气蓬勃,时刻流露着掠夺的野心。造成这样局面的,不正是信仰的差异吗?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早已融入骨髓,而清末的国人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也忘得差不多了。就连鲁迅看到国人衰颓沦丧,麻木不仁的样子,也决定弃医从文。他还说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青少年国防教育?为什么我们一直提起中国梦?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就在于此。习近平曾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只有拾起信心,重塑信念,坚定信仰,才能在现代世界的漩涡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各国博弈中赢得先机。把我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何愁复兴之路遥遥,富强之路漫漫。
翻开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篇章,《诗经·无衣》中有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是信仰,举国上下一心,共御外敌,如果甲午那时代的人能做到这样,战争还会败吗?如果人人都能像屈子那样“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为国捐躯,前赴后继,那这场战争还会失败吗?如果清朝的统治者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坚定信念,那这战争还会败吗?如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不吸取血的教训,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每当我听到有人说他们的信仰的是“人民币教”,我心头不免有些担忧。信仰没了,人心会成一盘散沙,干什么都不会成功。再加上近日来外有日本右翼分子虎视眈眈,内有精日分子频频冒头,我越来越觉得重塑人民的信仰加强国防教育迫在眉睫。梁启超曾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所以国防教育尤其需要在青少年中进行,加强青少年对国家的信仰,对民族的信仰,对社会的信仰。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我们,看似不起眼,毫无作用,但别忘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我们更应该拾起我们的信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才不枉生为华夏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