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话是如此的铿锵有力,但我一开始没能理解。对未来不论绝望也好,有希望也罢,都是虚妄的。这句话如果你没读过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乍一看好像十分消极,但其实这句话做到了全文文眼的作用,使得全篇的情感基调霎时明朗与坚定。
我们在开始解析之前不妨先看看故乡一文的结尾:“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近切,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这几句话,便很明朗了。希望是无所谓有无,路是本没有的,无论你对未来看法如何,只有去走了,才能出一条路来。无论是故乡结尾还是希望一篇,都强调了实干的重要性并点出了希望绝望的空虚感,以实干填补空虚,给人以一种充实,积极的情感。
接下来看希望一篇,先捕捉重要的意象,分个类。空虚中的暗夜/希望的盾/代表青年的星,月光,蝴蝶等。还有重要的动词:肉搏空虚中的暗夜/寻求青春。
先大概分析一下,文章开始写了我的心寂寞,平安。并将我老了与年轻做了对比,并且引出了“身外的青春”,接下来便是希望之歌,最后一部分难懂需细致分析,先按下不表。
一开始我心的寂寞独占一段,表明了当代青年的消沉与麻木。在我的老年与青春对比中第一次出现希望的盾对抗虚空暗夜,但盾后还是暗夜,这里其实就在点明希望的空虚了。
接下来一转笔锋写身外的青春:星,月光等。用上了僵坠,暗中,不详来形容,都是消沉的意象,再一次点出了青年的现状。
在引出希望之歌前,作者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我放下了希望之盾”这是十分关键的,在理解了文眼的基础上再看肉搏二字,其实就是实干,情感调子从这里已经开始转向积极了。后面的希望之歌用消极的笔调狠狠地把希望娼妓这一形象刻进了作者心理,希望的空虚已经很明显了。
接下来文眼一句承上启下,引出最难懂的结尾。我把难懂的地方点出来 其他都很好理解,就是结尾说没有星和月光等,青年很平安(重复出现了两次)/面前又竟至于没有真的暗夜。先看青年很平安,平安明显与意象的残破与悲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就开始有多种理解和分析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是在强调青年不应继续消沉,沉浸在平安里。至于意象的残破是否代表青年抗争必定要面对鲜血与黑暗那些,我只能说参见《一千个哈姆雷特》,合理即可。然后就是没有真的暗夜,先要注意前面都是说空虚中的暗夜,其实大家对比一下形容词:没有真的,空虚中的。不就是在疯狂强调虚妄这一特点吗,抓住了这一个特点合理分析,可以说这(假的)暗夜不过是由青年陷入了希望绝望的虚妄组成,不要被这虚妄打倒,要去实干,其余参见《一千个哈姆雷特》。
接下来结尾便是绝望……懒得打了
总而言之,在读过鲁迅先生其他文章的思想再来看这篇文章其实也不是很难。大体脉络还是很清晰,只不过本文在抓住了一些关键后有很多地方可以依据这些关键做出多重理解,合理即可(先生自己都说《野草》是一些感想,有措辞含糊不清)。全文将意义归于现实生活,反抗空虚,立意十分的有力,实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