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想变得更好,就会不甘现状,不愿成为平庸之辈,因此很多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而东奔西跑,忙的焦头烂额。
在这个高度互联网的时代,碎片化的繁冗信息,几何倍数增长的选择机会,以钱为尊的“成功鸡汤”,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假思索的贪多求全,事事应允。
我们什么时候反问过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到底是为了别人而活,还是在按照自己的期望而过?我所做的一切有多少是有意义的呢?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书叫《精要主义:如何应对拥挤不堪的工作和生活》
其中许多振聋发聩的启示,给我敲响了实实在在的警钟;很多观点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
下面我筛选三个精要主义的要点,帮助大家同时也是帮自己,找到乱麻中的线头,打开那些困扰我们的疙瘩。
精要主义的本质:排除最重要事务以外的一切,因为我们正在努力完成的事情中有太多是根本不应该做的。
一、 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
要区分就必须做出选择。文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习得性无助实验”.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来躲避施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自身行为不可控制的电击时,就算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那些无法躲避电击的狗就是因为,前期学会了一种无助感,导致它们丧失了选择的能力。
而我们很多时候就是陷入了这种习得性无助,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机会,选择任务,选择内心真正重要的事物。
极简主义有句话叫:less is more,而精要主义提到:更少,就是更好。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如果不能甄别出对你最重要的事,求多不求精,就会掉进各种无关紧要的琐事漩涡中,不能自拔。
想想笔者就是这样。英语不好,于是去报了英语班。时间不够用,便付费了时间管理课程。别人说我字太潦草,赶紧买本字帖回家练。不会说话,拿本说话之道就开始看。
到头来,没有一样做好,总是熬夜,反倒弄得精疲力尽。
不禁问自己,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这样?一心想要变好,怎么感觉更差呢?
原来是自己掉进了成功的悖论陷阱。
贪多嚼不烂啊!
追求更少才是铁律啊!
成功学的“鸡汤”可能就是你失败的“催化剂”!只有沉下心来,多想想自己想要什么,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高效。
二、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1、禀赋效应,
就是当一个人没有某件物品时,他就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而当他一旦拥有该物品,就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
没有人会去清洗租来的车,就是因为禀赋效应。
想起电影《怦然心动》里的情节,朱丽发现送给布莱斯一家的鸡蛋,被扔进垃圾桶。只是因为她家庭院乱糟糟的,怕有沙门氏菌。于是朱丽准备用自己卖鸡蛋的钱来修缮院子。而这只是租用的房子,父亲不同意她用自己的钱,应该由房东来负责。为此父母第一次在他面前争吵起来。但第二天朱丽还是决定打理庭院。她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我觉得自己下定决心整理院落和布莱斯毫无关系,我只想让这个家更温馨。”
朱丽摆脱了禀赋效应,还得到了布莱斯爷爷的帮忙,布莱斯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作者建议,当无法摆脱无意义的大多数时,不妨假装你还不曾拥有它,问问自己:“如果我没有这个事物,我愿意花多大代价去得到它去?”
2、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的就是,当我们已经投入其中的成本无法回收时,而对某项已知的亏本生意继续投入精力时间和金钱。
不愿摒弃无意义的大多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沉没成本”的心理在阻碍我们。
就像人往往很难从失恋走出来,甚至不惜代价的去挽回一段失败的婚姻。有时明知这段感情早该结束,但就是不愿放弃。因为我们在这段爱情里投入了太多精力金钱时间,当你想摆脱时,因为沉没成本的心理,只会让你更加痛苦不堪,深陷其中。。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长痛不如短痛。如果正纠结于那些无意义的事,赶紧把沉没成本揉成纸团,丢进垃圾桶吧。
放弃,止损才是最大的赢。
3、勇敢而优雅的说“不”
美国作家乔希·比林斯曾说:人生中一半的麻烦源于答应得太快,拒绝得太慢。
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个特别要好的哥们,再三请求我帮他写毕业论文。因为完不成毕业论文,拿不到毕业证书,他特别苦恼。
我没有直接拒绝,但又不想让他失望。最终还是很不情愿答应了。那段时间搞得我心力交瘁,本来计划去牛背山徒步,结果一再耽搁,到现在都是我的一个遗憾。
正如书中所言:不要随意承诺,不要强己所难。
4、设定界限才能带来自由
如果有人榨取你的时间和精力,来为他自己的目的服务,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筑起藩篱。
钱钟书先生,天生有股孩子气,当时写《围城》这本书时,他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给他设定了界限,替他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他才得以锱铢积累的写完。后来《围城》出版后,来信和登门拜访的读者络绎不绝,但先生形成了精要的习惯,都客客气气的推脱或是不讲情理的拒绝。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想求见,他在电话里回答:”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这话让杨绛女士听了哭笑不得。
当你设定界限,才会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执行,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1 、做好充足准备,预留缓冲机制
磨刀不误砍柴功,未雨绸缪,才能及时应对。这也是精要主义的一个思维方式。
就像到电影院需要20分钟,但如果只是提前20分钟出发,往往会迟到一样。开会上班也同样如此。
再如准备去旅行,如果只是当晚才开始整理行囊,总是会弄得精疲力尽,还容易遗漏,第二天再乘坐交通工具,更是雪上加霜。可能倒头就睡,沿途的风景反倒错过。
2、要真正做好重要的事,必须从小处着手,鼓励小胜,创造动力。
成功学的“鸡汤”可能就是你失败的“催化剂”!西谚云: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
六十分不完美,八十分也不如意,但是不能因为只想着一百分而否认了,六十分到八十分的进步。
展望历史,哪一次大的飞跃,不是靠点滴的进步得来的呢?
3、常规造就天才
科学研究解释了常规使难事变易的运作机制。当我们重复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神经元,或者神经细胞,会通过名叫“突触”的通信网关建立新的联系。通过重复,联系得到了加强,而且大脑能够更加容易地激活它们。
中国在兵乓球项目上,真的可以用一句歌词来形容:无敌是多么寂寞。
如果你要问为什么这么强,去看看训练视频知道了。他们训练时的发球频率,真的是把常规训练到了极致。所以我们总是惊诧于中国队员快速的反应能力,因为在重复中,掌握了常规,任务就变成了习惯,甚至形成了条件反射。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也告诫自己:
如果真的不想碌碌无为,就要设计属于自己的精要人生,自律的追求更少,找到一个让人热泪盈眶又具体实在的目标,去过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精要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