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孤单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一个人无聊、无奈、无力又没人陪伴的时刻,你是怎么来抵御这些零零碎碎的孤单的?
在网上搜索一下,各种各样的回答纷至沓来。比如:
最孤独的时候,自己开着小号和自己的大号聊天。
我想要的,你都懂;你的孤独,你都知道。
@碧清河
先看知乎上类似的体验,瞬间就会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就没有那么孤独了。
然后去做一些照顾自己的事情,洗澡,打扫卫生,享受美食,看书,爱自己。
@洪娟
1.假装对面有人,把一些心里话说给她听,其实是自己和自己说话;
2.喝杯咖啡,告诉自己我并不是孤独,我只是在享受一个人的时光。
@Lanta
不知何时起,孤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一种缩影。
也许是浮躁的社会中,生活工作的压力越来越重,而虚拟社交日益完善,线上购物太过方便,足不出户也能实现衣食住行的生活状态,让我们对出去见面的渴望越来越淡。
可是,我想告诉你的是,不管你有多孤单,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同类,因命运会把志同道合的人安置在一起。
约翰·堂恩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即便世间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但也一定有一个和你相同频率的人,会在某个时刻遇到。
正如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
这些经历过孤单的作家们,像历经千帆的长者一样在我们耳边絮絮讲述淹没于时光中的故事,他们教会我们在这凶险又温柔的世界里坚定地成长。
02
孤独的质数也有同类相伴
质数:它跟其他数字无涉,它仅仅是它自己,它仅仅拥有它自己。
你是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是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不被接纳?有一种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吗?
就像是质数:
“就是一个正整数,除了本身和1以外,并没有任何其他正整数的因子,例如2、3、5、7,没有其他数字可以组成,它跟其他数字无涉,它仅仅是它自己,它仅仅拥有它自己。”
作者以“质数”的特性,来比喻自己。品尝过孤独滋味的人,大概都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心境,且能够感同身受。
孤独的人就像一个质数,除了本身和1以外,并没有任何其他正整数的因子。
作者自喻“质数”,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也不被支持,踽踽独行。一路来,千辛万苦找寻自己的“1”(找寻自己的同类)。后来发现努力找寻的“1”,最后也并不可依。
开始慢慢地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同,学会与自己做朋友,因为“他”是你的人生路上坚贞不渝的精神密友。
再之后,努力让自己成为最大的质数,突破自己,也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最后也不再在乎自己是一个质数,还是一个合数,因为不论是质数、合数,还是1,最终,也仅是数字之一。
就像头顶的星空,光辉纵有等级不同,却正因其参差,方共同展现了夜空之美。
抛开作者文中所写的“质数”找寻之路,实际上,那么多的质数,本也是同类啊。
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无法找到与我们紧密相依不离不弃的“1”,但是我们却可以找得到与自己同类“质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同类“质数”中那个最好的自己。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孤独的跋涉,一个人走,一个人跑,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坚强。
但是,我们始终要相信在世界上总有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就如同那些“质数”一样,虽然不能紧密相连在一起,但是却可以互相鼓励,互相慰藉。
至少,你不是一个人。
03
儿时的记忆在月光下铺满
“烛光一灭,月光顷刻汹涌而来,像千丝万缕的瀑布,像大海的波涛,像千山万壑里四散的云岚,澎湃而来,流泻在宇宙每一处空隙。”
其实蒋勋老师的《灭烛,怜光满》,才是本散文集的第一篇。只不过,自我成长的路上,孤独陪伴我们的时间更多一些。
徐孟芳老师的《质数》更能够吻合《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这个书名。而《灭烛,怜光满》,更像是长大了却孤单了的我们,在追忆少年时代不曾忘却的美好。
80后,出生农村的我,还记得小时候停电点蜡的场景。
那时候,尤其是夏季,晚上写着写着作业,突然就停电了,点上蜡烛,幽黑的屋里一点点幽幽的烛光,我们继续写作业,妈妈继续借着烛光为我们做衣服。
蜡烛燃尽,烛光突然灭了,月光借着窗户,幽幽照进来,那亮光铺满整个屋子;走出屋子,月光顷刻洒满小院,让夏夜因着月光褪去了暑热,平添了诸多沁人心脾凉凉的暖意。
月光满院,也满心田。
《灭烛,怜光满》,用恰当贴切又美好的词汇,把我们所经历过却无从形容的生活小美好,那么温暖那么合心那么准确地写了出来。
词语匮乏,无法表述的我,读了蒋勋老师的《怜光满》,只觉心头震荡,满怀感动。却也只能用“对,当时就是这样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的惊喜。顺着这些文字,小时候的记忆也随之扑面而来。
我们的快乐,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孤单却随着年龄而越来越多。人来人往的繁华里,我们总有千万种办法,让自己觉得孤独,却又没有办法排解。
所以越长大,就越常有陈奕迅的《孤独患者》里唱的那种感觉,“欢笑声,欢呼声,炒热气氛,心却很冷。”
于是我们开始怀念小时候无忧无虑快乐的日子,就连那一根蜡烛,一轮满月,一只猫,一棵树,都能勾起满满的回忆来。
可是,你知道吗,我们真的不是真的孤单。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也许他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他的温暖就像一个及时开关。
好比蒋勋的《灭烛,怜光满》,像那灭烛后的月光一样,可以一瞬间把心照亮,让孤单不再,让爱意涌上心田。
刹那间,你会觉得:孤单的记忆,终于也有同类,所以不孤单。
04
那些街猫朋友陪伴的最好时光
我不相信,最好的时光,只能存在于过去和回忆中。
朱天心的《我的街猫朋友——最好的时光》则是通过追忆“那时候”人们与猫狗动物友伴的美好时光,来质疑为什么“文明、进步”了,反倒丧失耐心和宽容,必须以祛除祸害脏乱将流浪猫狗赶尽杀绝。
“那时候也鲜有毛绒玩具,于是便对母亲买来养大要下蛋的小绒鸡生出深深的情感,自己担起母亲的责任日夜守护,唯恐无血无泪并老说话不算数的大人会翻脸在你上学期间宰杀了它们。”
还记得我小时候,父母忙,没空照顾姐姐和我,我们便和家里的猫和狗玩儿,他们就是我们的好朋友。一天一天就是在逗猫逗狗中快乐度过的。
那时候,因为有了它们,父母不在身边也不觉得孤单。那时候,因为有了它们,没有感觉过孤单。
后来长大了,一个人离乡背井到北京来工作,喜欢上同乡家中的一只猫,便讨好人家抱了一只小猫崽回来,从此家中多了一位成员。孤单的感觉随着它的到来也销声匿迹了。
再后来,小猫崽要当妈妈了,那种情景,真如同朱天心老师笔下描述的一样:
“你等待着,几个月,大半年,乃至猫妈妈大肚子时,你日日探望……这样等待一个生命降临的经验,只有你盛年以后等待你儿你女的出生有过,所以怎会不善待它呢?
…………终至它肚子真是不得了的大的那一天,爸爸妈妈为它布置了铺满旧衣服的纸箱在你床底,你守岁似的流连不睡,倒悬着头不愿错过床下的任何动静。”
就这样,因为有了它们,一个人孤单的生活从此有声有色,让家也有了烟火。
在成长的过程中,猫狗动物,花草树木,都是我们的同类。
愿你的成长,因为有它们,不再孤单。
05
你和你的同类终会相遇
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经的一种历程。
马尔克斯曾在《百年孤独》里说: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博尔赫斯的《你不是别人》说:
命运之神没有怜悯之心,上帝的长夜没有尽期。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也正因如此,同类才一直存在。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别担心,这个世界有和你一样的人,你们终会相遇。
那个时候,相视一笑,确定这就是同类。往后余生,目光所至,都是你。
正如《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
作者:苏云,精读读友会会员。用时间换天份,越努力越幸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