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熊自留地
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三)中西方思想在根源上的不同

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三)中西方思想在根源上的不同

作者: 青衣青衫 | 来源:发表于2024-04-06 21:54 被阅读0次

    从这一讲开始进入本课程的第一部分,古代思想的中西比较。西方的制度,西方的技术,西方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等等。政治制度也罢,经济制度也罢,法的制度也罢,他们的根本原理都表达在西方哲学中。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怎样的制度,它的价值体系、经济制度,包括中国的法的制度,也同样在中国哲学中发现他们的根本原理。所以中西思想的比较就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比较。当然还要比较一个宗教,西方是基督教,而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还是要把基督教的思想也拿来跟中国人原有的信仰做比较。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这里讲的是传统的中国人,他的信仰就是一方面祖先崇拜,一方面是家族本位。

    首先,西方思想与中国思想根基上的不同表现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不同。这种差异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主题的不同,一个是思辨路径的不同。

    先来说主题的不同,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所谓knowledge。并不是说西方哲学不讨论人生问题,而是西方哲学一开始就认为人生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知识问题的解决。我们对世界能否获得客观可靠、确凿有效的知识,形成这种知识根基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这是西方哲学的主题,只有知识问题解决了,顺带回答人生问题。

    最典型的表达是苏格拉底的那句话,美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我们的人生价值要在美德之中的话,这个美德来自哪里?来自理性的知识。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看来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以人生为主题的,但问题在于拿什么来审视我们的生活?拿理性,也就是人类心智的最高能力,理性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拿这个知识来指导我们的人生,这样我们的人生就在美德之中了。所以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就很明了,他表明西方哲学虽然也讨论人生问题,但他首先要解决的是知识问题,美德即知识。

    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并不是说中国哲学不讨论知识问题,而是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认为知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前提,即人生问题的解决。人生问题解决了,顺带回答知识的问题。这种路径在西方哲学的角度看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把人生问题和知识问题看成一开始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中国人一开始就认为是同一个问题。中国的思想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叫天人合一。

    中西哲学另一个方面的根本不同,那就是思辨路径的不同。哲学就是要思辨的,思辨可不是一般的逻辑推理,通常在学习科学的时候,我们并不思辦,我们运用了我们的逻辑的理解力来理解比方说物理学的原理定律等等。当进入哲学的领域才发生了思辦。

    思辨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活动?当我们遇到一个客观事实的时候,我们会把它放到逻辑中去讨论,给他一个概念,然后进入判断,然后推理,这不叫思辨。思辨是要追问这个客观事实本身是如何可能的,这条经验哪里来的?让这条经验形成的那个根据是什么?当我们去追问经验的根据的时候,当我们去追问事实的来历的时候,我们便进入了思辨。

    无论是进入中国哲学,还是进入西方哲学,都进入了思辨,追问我们所面对的事实它怎么来的?我们所获得的经验是哪里来的?它的根据是什么?一旦发生这样的追问,思辨就了。

    中西哲学的不同,这一个方面就是思辨路径的不同。在中国哲学看来,人生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对天道的体认和觉解。这两个词是我们中国哲学才有的,无法翻译成欧洲语言。我们能把体认和觉解翻译成比方说英语中的 understanding吗?显然不行。understanding 就是理解体认的活动,不是理解的活动,觉解的活动不是理解的活动。对天道的体认和觉解是中国哲学思辨的路径。中国思想认为,人生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体认和觉解天道。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问题的解决,知识问题如何解决,取决于对万事万物的存在根据的理性的把握和概念的确认。这里讲的概念是指哲学概念。哲学概念是对万物存在根据的理性把握和概念确认,这是西方哲学思辨的路径。理性的把握和概念的确认显然不同于对天道的体认和觉解,这是中西哲学的另一个根本的不同。我们说了两个根本的不同,第一个是主题的不同,第二个是思辨路径的不同。

    中西哲学这两个方面的差异隐藏着中华民族和欧洲民族历史展开的天命命运之路的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能明白了。正是因为有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欧洲思想才把世界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一个是感性世界。感性世界的事物,它称其为事物。比方说一把锤子称其为一把锤子,是因为它模仿了锤子本身这个理念。锤子本身是没有形象的,它是个理念,一把具体的锤子是有形象的。张三造的一把锤子跟李四造的另一把锤子在外观上会有差异,但是我们共同的称其为锤子。原因是我们心中本有锤子的理念,一把具体的个别的锤子是对锤子的理念的模仿,但这个模仿一定不完善,所以感性世界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

    这个不完善你怎么发现的?因为你心中有理念,我们拿心中的理念跟现实的事物做比较,一比较就发现现实事物的缺陷,既然有缺陷,就要加以改造。柏拉图的理念论对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的形成起了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西方文明开始创造那些在自然界中根本没有的东西,因为是凭理念来做的。

    比方说泡泡糖,我们都吃过泡泡糖,你咀嚼了它的甜味之后不能咽下去,因为咽下去会进入人体内部,它无法进入代谢过程。我们吃了泡泡糖,咀嚼了它的甜味之后,又必须把它吐出来,吐出来就在周遭的环境里边了,它仍然不能进入自然界的循环,它叫白色污染。

    这样的东西只有在西方文明中才会被创造出来,中国人绝不会制造泡泡糖。这说明中国思想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把人看成是改造者,自然界看成是被改造者。

    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中,创造出许多自然界本来根本没有的东西,这是西方。所以西方文明的成果在西方思想中自有其渊源,最重要的渊源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

    我们拿这个例子来说明,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包含了改造自然的想法,同样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也包含着改造社会的想法。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过改造社会的想法,柏拉图却写了《理想国》。通过这本书的书名,我们就知道它是要改造社会的,要在理性的道路上揭示出一种最理想的国家机构和社会秩序,然后把现实中的社会和国家跟理想国做比较,如果有偏离有缺陷,就要加以纠正。所以我们从古代思想的比较开始,来追问中西民族命运之路的不同。

    下面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对天道的体谅和觉解,这是中国思想。西方对存在根据的理性认识,这两者都属于智慧。中国的智慧表现为对天道的体认和觉解,西方哲学的智慧表现为对存在根据的理性认识,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智慧。知识是智慧的产物。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解决如何达到人生的至善,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完美的人生。人生的至善也是智慧的产物。

    于是一个问题就来了,同样是智慧的产物,一种叫知识,一种叫人生的至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从知识中能产生出人生的至善吗?或者我们反过来问,从人生的至善中能产生出知识吗?也许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开始就否定掉,假定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知识和人生的至善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事情,真能这样想吗?我们能否一开始就否定这个问题的存在?我们毕竟不得不承认,知识是人生的一部分,知识是人所形成起来的,可不是上帝给予我们的。假如知识是上帝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那么它就跟人生真的没关系。

    但知识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知识是人生的一部分,于是问题仍然存在,知识与人生的至善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不得不去理解这种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三)中西方思想在根源上的不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hz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