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尾的一天,我骑着摩托去桐城。
桐城距家乡95公里。在县城的东北方向,位于安庆市北部。是安徽省直辖、安庆市代管的县级市。
桐城因其地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是清代文坛“桐城派”故里,享有“文都”的美誉。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92879/dc6d104d09824026.jpg)
在我的印象中,我仅知道桐城有个“六尺巷”,和“桐城派”。
第一次去,导航显示骑行需要二个半小时,实际上至少骑了三个小时才到达。
主要是因为不敢骑太快。这一路来,路况可谓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险象环生。或许有点夸张,于我的感受没有多大差别。
早晨八点从县城出发,向东进入209省道。在高速未通之前,去安庆合肥的车辆多经过这里。县城出外的路线中,这是最不好走的一条道。弯多坡多,山路险峻。
有两处连续“回头弯”道,越往上,进入山林,顿时起了雾。能见度不到一百米,看不见前面的路,像是在云雾仙境。逢到连续下坡,弯道,不得不降档慢行。
去的时候还好,并不感到太累。上午十一点多到达桐城西郊,把车停在西郊公园附近,开始步行。
沿龙眠大道往东北方向,首先去了最近的“六尺巷”。
很多风景因为之前见过图片介绍,到了跟前有似曾相识之感。我来回三次,走在这条长180米宽二米的短巷,踩着脚下的鹅卵石,摸一摸灰青的墙壁。抬头是两旁围墙内伸展出来的高大樟树,如果是晴天丽日,也一定是荫蔽清凉。墙上爬着青绿微泛褐红的爬上虎,它们伸着新嫩又古老的触角。在这静谧古朴之中,让我感受当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
其实我想在民间,类似这样谦让的事情一定很多。有的是主动,有的则被动。单单六尺巷被遗留传诵。让我想到诗词的流传,大部分作者都是有据可考的“仕官”之人,一般平常百姓寥寥无几。
也不一定就说明平常百姓中无能人,大概相对偏少,又因社会地位低微,不易被发现而难致流传。
就像六尺巷的故事,如果不是发生在如张英这样一代大学士身上,怕也是被世事红尘所淹没。
桐城被誉为“文都”,在读书时老师就说过桐城派。实际上仅此而已,我是不甚了解的。
在“明清之际,大量世家大族迁入桐城,程朱理学发展鼎盛,尊儒重教风气盛行,“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成为民间共识,《桐城耆旧传》记载:“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桐城人于这一时期在科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让我理解到,在那个时候,桐城人,或者说桐城有钱、家庭条件好的人家,是重视教育的,或者说在乎仕途。
在“北大街”上走一趟,多少也能感受到当时聚集居住在这里的显要,好比现在的富人区。从“七省通衢”牌坊到“东作门”,两边的古旧建筑,在有的窄窗内还传来手工制作的敲击声。青石板,灰墙翘檐,历史的天空像云彩变化,奇绮多姿。人在其间如飞尘一粒。
出东作门,走到龙眠河边。由于天气变化,起风降温,清清的河水光滑如绸缎,静静地流淌,既使岸边绿浓花开,河面却有着秋的萧瑟阴冷。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92879/80d061fee551747c.jpg)
转到不远的文庙,正在修箿,无法参观。欲备去“孔城老街”看看。走到一半,换乘的公交久等不来,风清冷,雨丝丝,时间快下午三点了,时候不早,我还得赶回去,因此放弃了。
回来一路狂奔,渐渐傍晚。按原路返回,县道,乡道间穿行。走一段,遇到茬口要看一下导航路线,以免走错。
在无人烟的乡野会跑得快点,在经过村镇就要慢点。实际上,速度已经够快,最慢也是三十码左右,最快跑到六七十。这其间如果有突发状况,想想都令人心怵。
不时脑海中就出现车急速猛停滑倒侧翻,不是撞到路边树或隔离栏,就是与人车对撞,然后被快速行速的车辆碾压。
庆幸这些都没有发生。不是集镇,路上少有行人。
在经过偏僻乡野山村,看到那些散落的人家,想想还是自家好。自家离县城十分钟就到了,相比方便多了。我会想,如果我家在那样偏僻的山上,我在家呆着干什么,一天下来岂不慌死。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92879/a63b219b4baa4d27.jpg)
从傍晚骑到暮色,不得不摘掉墨镜。天色愈来愈暗,灯火亮起,打开前灯,行驶在夜色中。到达县城境内,看到了县城的街灯,我到家了。我的两臂、两膀酸胀,眼睛干涩。手指僵硬冰冷,连打开手机都不灵便了。
回来的路上,想着不要错过晚七点半直播的CBA决赛。到家先是一洗,继而躺床上看球赛。这一天,也是令人难忘的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