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89861/e3c786fffe09fd1a.jpg)
孔子是儒家的开山祖师。在他之后,儒家在发展中分为多个学派,其中“儒分为八”的说法最为盛行。
而老师希望我能够看清人性的八个面,能够让自己在为人处事时,学会灵活判断,也能始终走在人生正途上。
明天就要正式上班了,这几天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休息。可能忙碌,才是成年人的常态吧。现在静下心来写“毕业论文”,也算是一种仪式!
上网百度,找到较为权威的内容。自从孔子死后,儒家被分为八派。这源自于《韩非子·显学》,其文曰:“自孔子死后,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1、子张之儒: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学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曾经跟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遭到过围困。他勤学好问,经常与孔子讨沦问题,在《论语》中记其向孔子问学达二十次之多。他很有上进心,想从政为百姓做事,然而终身未做官,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他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这也反映出他是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然而子张的秉性有点偏激,常受到同学们的排挤。孔子也曾批评他”师也过”,“师也辟”。子张总觉得自己有高尚的理想,就不太愿意同流合污。这虽是好事,但有时候容易偏激,老师认为过激也是不好的事。
反观自己,过去总觉得自己不愿意合群,认为一帮吃吃喝喝的人就是在浪费时间,后来自己常常遭受排挤。有时候,理想过于遥远,也需要短暂的融合,好做到韬光养晦,但始终不忘记理想。
2、子思之儒:首先说明,我对子思并没有过多的学习,并不是很了解。在百度上,对于子思有两种说法。一位是孔子的弟子名原宪,一位是孔子的孙子名孔伋。很多人认为,子思是孔子的弟子。子思在学术渊源上师从曾子,注重对君臣等礼制的维护,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诚信,不贪图安逸富贵,都很有曾子的风范。在《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万章下》、《孟子·离娄下》中有对他的记载。
一个人学识和智慧可以不好,但道德绝不能败坏,要时刻注重自我修养。
3、颜氏之儒: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颜的共有八人,他们是: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颜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学所传,今天已难确断,学术界一般认为以颜回为代表的。
要知道,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安贫乐道,重在下功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这点颜回做得很好,一旦食一瓢饮,就能够乐在其中。另外对于犯过的错,绝对不贰过,很有执行力。但英年早逝,也没有留下著作,其传承脉络已不可考;我不能说因为他穷就早死,但还是想说要有物质基础,才能够更好的活着,才能更好的追求理想。
4、孟氏之儒:学术界认为“孟氏之儒”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孔子之后,孟子集儒家之大成,在儒家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
老师常常告诉我,孟子是将儒家思想进行升华的人,学了孟子还可以提高口才和写作能力。留个念想,下次好好学习!
5、漆雕氏之儒: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们是: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家语·弟子解》作漆雕从),学术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足解》作漆雕从)。
漆雕开是孔子弟子,孔子曾让他去做官,他说对做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表示很赞赏他的行为。意味着他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担心自己不能成为好官,说明他有责任心。
漆雕开具有不屈的勇气,《韩非子显学》中说:"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在对人性的看法上,主张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中记:"宓(不齐)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功;论情性,与世子(世硕)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根据这些资料,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漆雕氏之儒”不愿做官,好勇任侠,属于孔门弟子中任侠派;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正义。正义代表公平、正直。这个社会有绝对的公平吗?我想是没有的,但是内心渴望有一丝的公平,也希望能为公平出一分力!
6、仲良氏之儒:据郭沫若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就是《孟子·滕文公亡》所说的陈良一派。据《孟子"记载:“陈良,楚产也,悦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据陈奇猷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是《礼记檀弓上》所载的仲梁子—派仲梁子,东汉郑玄在《礼记注》中说是鲁人。据《礼记檀弓上》记:"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又《毛诗传》中引有仲梁语,而《毛诗》源自子夏,所以这一派可能兼有曾参、子夏二家之学。
如果是曾参和子夏,我倒有些了解。曾参以“忠恕”去应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当时还把老师气得摔门而走。后来他也有自己的成就,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另外,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参年轻时可能不理解老师的用心,但还是要坚持学习,坚持走在人生正途上,才能够有所成就。
而子夏,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然而孔子曾经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句是孔子知道子夏很聪明,文学修养好,但是只注意到细枝末节,并没有对事物整体把握,所以孔子提醒他要做君子儒。所以,我要有大局观念,以后每天听听《新闻联播》,有助于了解时事。
7、孙氏之儒: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者之一;
在政治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巾的代表人物。
8、乐正氏之儒: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也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乐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乐正克,因此当属孟氏之儒一系。据陈奇猷推测,“乐正氏之儒或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此人以孝道闻名,《礼记》、《吕氏春秋》等多有其孝行的记载。
无论是谁,如果能够做到孝顺,这也是儒家思想在传承。这两天我的眼睛快瞎了,好几次跟父母视频都睁不开眼睛。生活可能就是这样,慢慢就会越来愈好的。但也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
好久没走出去与世界打交道,总会碰到生活中很多小不如意。这是常态吧!没关系,请相信未来会更好。明天就进单位里,少说话多观察!
明早开始晨读《论语》,并答应妈妈每天最多发一条朋友圈,就这样干吧!初心不变,使命在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