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最近,因为电影无问西东的上映,这两句话在网上流传开来。关注影片的观众应该都知道,这部被尘封了五年的电影其实是清华百年校庆献礼之作。影片采用交叉剪辑的方式讲述了不同时空的四代清华学子在人生道路上面对亲情、爱情、家国情怀的抉择。上映不到一周,反响热烈褒贬不一,但影片所传递的人生价值,却是难得的精华。
无问西东:你与清华的距离学生时代有个段子:想当年高考没去清华挺遗憾的,也就差个几百分而已。虽说是玩笑话,但是清华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百年名校,要求之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分数了。这使得多少学子寒窗苦读,数载复读以求踏入这座殿堂,而渐渐的,清华毕业生也成为高知高阶高薪的代名词,这才是众多学子趋之若鹜的原因。百年名校逐渐变成了高晓松口中的“职业介绍所”,但这部影片,回归清华百年精神,重新将清华置于神坛,这才是清华与其他高校的区别,你与清华的距离。
影片用由远及近而后由近至远的切割方式,将四段故事连接,我们不妨按照时间顺序做简单梳理。首先是1923年的寒冬至暮春,吴岭澜(陈楚生饰)因文理悬殊而面临选择;1937年盛夏至初秋,富家子沈光耀(王力宏饰)因战争忠孝难两全;1962年盛夏,王敏佳(章子怡饰)、陈鹏(黄晓明饰)、李想(铁政饰)三人特殊时期的艰难爱情;2012年冬季张果果(张震饰)商战中的尔虞我诈。四个不同的故事指向同一个主题——与人真诚,对己真心。
无问西东:你与清华的距离我们常说,为人师者,教书育人,贤者教书而圣者则育人。吴岭澜在回答为何选择理科时说“学习好的人都选实科”,这是出于一种大众心理,就像现在所谓的热门专业一样,之所以炙手可热,是因为但凡有一点市场导向,大众就会跟风选择,因为人们相信多数人的选择一定是对的。很少有人思考,你喜欢吗?梅贻琦一句话点醒吴岭澜,引导他面对自己的内心,从而改变人生的方向。十几年后,时任教授的他将此精神传递给了沈光耀,其实他与吴岭澜一样,二者都是在刻意压制自身之所长去迎合他人之所爱。
无问西东:你与清华的距离沈光耀心里早已埋下报国救民的火种但始终被对父母的孝道压制,当他下定决心参军作战时,当他翱翔于天空时,他才找到了自己。在这之中,梅贻琦与吴岭澜分别扮演了人生导师的角色,他们所传承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术思想及育人理念探其本源即是探索自己内心的声音,对己真心。虽然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但是能像清华一样将此精神代代相传,以圣者儒师相影响的并不多,或者说,所谓名校并不仅仅是学问之高深,而在于精神之充沛。这就是清华等名校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名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
无问西东:你与清华的距离《周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取其中八个字作为校训激励着历届清华学子。这样看来,后两个故事则是对校训的解读与自省,文化大革命前期,无数青年人舍本逐末,投身于阶级斗争之中,利用政治导向解决私人恩怨的不在少数,再没有一片安静祥和之地。故事中陈鹏的形象贴切的诠释了清华校训,面对事业自强不息,远赴大西北坚持研究默默无闻;面对爱情厚德载物,发誓一生为王敏佳托底。从他的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清华精神的传承,在看清自己真心的前提下,真诚对待他人。
无问西东:你与清华的距离而张果果的故事则更像是对自身的反省,百年之后的清华装满了历史的积淀,承载了祖国的希望同时也成为了万千学子心中的“职业介绍所”。一代代大师所看中的精神理念校训逐渐被人以往,近年来,清华名师教授舆论新闻层出不穷,槽点千奇百怪,名校学子质量也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名校学子况且如此,更别说普通高校了,降低大学门槛的同时也放宽了学生素质,人人为名利往来奔波,怕是难再有“静坐听雨”的耐心了吧!曾经因战乱,国难而起的“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百年过去,居然如此适用。这是影片对清华精神的反省更多的则是对普天之大广大学子的拷问,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所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有勇气前来?
无问西东:你与清华的距离因而,影片所传递给我们的普世价值,除了那些家国大爱,纯情之恋,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自己,一个人的境界不在于学历之高低,薪酬之多少,重要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看清你自己,这样才能使你找到人生的价值。而所谓名校,如果身处自清亭却无一丝先辈之精神,只会砸了“镇国重器”的招牌。人生总会有求之而不得时,只要自我追求远大,就不必执着于清华园内外了,这才是你与清华的距离。
正如张震最后的滋补鸡汤: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你与清华的距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