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讲到“一只老鼠”的故事。
妈妈为了让安安的作业得到老师的三只老鼠印章,要求安安将最后一行字重写,安安却气愤地咆哮:“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得好,写得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你总要我得两只老鼠三只老鼠,这么好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
面对孩子,龙应台这样的女性,尚且不能免俗地急功近利。
图片来自网络一年级下期,开始带领孩子们学习国学。相对于课本,不管是从识字还是理解上,国学确是很有难度的,好在孩子们兴致勃勃,我也乐在其中,于是每天安排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吟诵,一点一点前进。
期中考试的前一天还带着他们吟诵《弟子规》,家庭作业仍布置品读所学国学内容,口述美德小故事。一家长耐不住性子了,在QQ上私聊我:“老师,请问这个《弟子规》期中考试怎么考呢?”“《弟子规》不是考试内容。”我回答。家长发过来一个疑惑表情,追问:“那不考试还要学这个啊?”
在应试教育里摸滚爬打过来的父母们,生怕孩子耽误了正经学习,部分父母的眼里,孩子的东西分成两类:与学习有关—与学习无关。
小时候在课堂上偷看课外书,被老师抓住,告到父母那里,父亲气急败坏,恨不能撕了那本课外书,而对于教材,只要书上出现的知识,我都得会背会默。读教材的才是好孩子,偷看课外书,便是不听话。
走上教师岗位,接触童书阅读,才明白我错过了什么。
参加班主任培训时,培训老师指着屏幕上的美国小孩问我们:“美国的一年级小孩和中国的一年级小孩有什么不一样呢?”
台下有人小声讨论,主讲老师总结:一开始没有任何不同,都是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但是经受一定教育之后,差别显现出来了:中国的孩子在学习力上远超外国孩子。但是等他们再大一点,差别又显现出来了:外国孩子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孩子。
小孩提出反对意见,家长和老师跳出来职责他不懂事。“听话就好”诸如此类的话语教育下的孩子,久而久之丧失棱角,乖巧地被家长和老师拎着不断往前跑。
那些在鞭策下跑得又稳又快的孩子们,他们怎么样了呢?
一家媒体报道说,在东北,大学生毕业后最大的人生规划就是“吃上公家饭”。有人考了九次公务员,有人花了大钱“打通关系”,有人放弃民企的高薪,有人争破头只为一个扫大街的事业编制。他们坚信,“没有编制,你什么也不是”。
他们的学生时代,或许也一直在争,一直在抢,大人们告诉他们,冲在前头才最有保障。如影随形的焦虑感让年轻气盛的他们急于选择一处不被抛弃的安全高地。
在某公众号看到一篇名为《林志颖儿子在法国图书馆被赶出去,背后原因值得深思......》的文章,说红遍中国的林志颖、kimi父子,在法国图书节遭遇尴尬。林志颖带着小小志去法国旅游,赶上当地读书节,图书馆规定:两周内,谁读书最多,将送一份大礼。小小志放弃一切活动,刻苦读书,一周后读完三本,别的孩子一本也没有完成。林志颖非常高兴,鼓励孩子继续努力,但是工作人员却希望他们可以放弃这次读书活动,礼物提前发。理由是:读书不是比赛,他退出,别的孩子才没有忧虑感,才会用心去感受读书的快乐。
虽然在后期采访中,林志颖表明事件失实,但这个故事却反映了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快、焦虑。
焦虑到何种程度?焦虑到2017中韩足球赛场,大战正酣,身着校服的学生却在座位上写作业,甚至被无数网友赞为“贺龙体育馆的一股清流”。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慢一点,又如何呢?
电视剧《请回答1988》之所以受人追捧,除了谱写了那个年代纯真的美好记忆以及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情外,还有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德善的父母虽然为女儿读大学的事忧心忡忡,但也并没有对成绩不佳的德善紧逼紧赶,父亲看到趴在书桌前呼呼大睡的女儿,也只是笑着怜爱地说:这就是我们德善啊。
所谓爱就是,尽量让她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成长,继续做善良可爱的德善就好。
《加油小当家》节目中,在挑战打酥糖游戏时,翁虹对孩子说:输赢重要,参与过程更重要。
龟兔赛跑的故事人人皆知,有人为掉以轻心的兔子遗憾,有人为坚持不懈的乌龟鼓掌,纪伯伦说: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
朱光潜在《谈美》中写道: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流如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做母亲的我要不要告诉你,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儿子,你一定要追求‘第一名’,否则无法立足?我考虑过的,安德烈。但我决定不那么做。”龙应台懂得了如何让孩子成长。她知道,要让他接触大自然,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社会和生活,他才能接触到美。
只有百米短跑者,才在乎起跑线,而人生是一场从平原到森林的马拉松,慢慢来,留存体力,这样当他们走进荆棘丛生的森林时,仍有直面黑暗和孤独的勇气。
让我们回到那个斜阳浅照的傍晚,耐心地等待那个眼睛清亮的小孩,用他五岁的手指,从从容容地把手中的蝴蝶结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