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巧用修辞,变化句式,增强文章的韵律美、节奏美
如果以上两点是从内容的角度对“借古论今法”的思考的话,这一点我们就从形式的角度对它进行审视、考量。因为只有文质兼美、内容与形式兼擅才能铸就一篇佳作,才能真正地将论证引向深刻,将说理推向透彻,真正实现“古为今用”,提升说理的品质与品味。
巧用问句:在议论文中,可以多用疑问、反问、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例如:“为什么众多田园诗中,只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获得成功,为人称道?”再如:“昔者,晋代王右军兰亭上书写‘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来感慨青春生命的易逝,苏轼在赤壁之下也曾以‘渺沧海之一粟’来感慨生命的渺小,我们又何必妄求青春的永驻,岁月的不朽呢?”可以运用排比增强议论说理的气势(见前面第一个【精彩片段】)。
整散结合:使得文章摆脱滞板凝固,在整饬中又富有变化,增强古例说理的魅力。具体例子参见下面的【精彩片段】
【精彩片段】
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赵法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此段文字运用疑问、对比、引用等手法,句式整散相间,援引古人范仲淹、曾国藩的例子强化了“借古论今”的说理的大前提下,点染了文采,不失为画龙点睛之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