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书一讲谈写作书单
解书|写作风格的意识:用古典风格写作来观看世界

解书|写作风格的意识:用古典风格写作来观看世界

作者: 李文强bryan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15:13 被阅读199次
    幻灯片1.JPG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用的文字感觉都很普通,但是你一旦开始阅读,感觉就停不下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简单的文字,仿佛有种魔力,让你很不自觉地沉浸在里面。这是什么原因呢?

    看了《写作风格的意识》前两章,终于解开了悬在我心中的这个疑问。

    《写作风格的意识》目前只有台繁版,托阳志平老师的福,我接触到这本写作中的经典。此书作者--史蒂芬.平克是一个典型的跨界作家,既是科普作家,又是心理学家,还是认知科学家。跨界大牛的书不容错过。

    在书中第二章的副标题上直接指出:「古典风格是解毒良药,用来矫正学术腔、官腔、企业腔、法律腔以及官样文章和其他冗余散文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份「解毒良药」。

    1)观看世界

    幻灯片2.JPG

    古典风格的目的是「观看世界」,就是作者在跟读者对话,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可以辨别的世间事物。作者看到了一些东西,而是读者还没有注意到的,读者的视线经作者引导便能看得见了。换一种说法来加深理解,古典风格的目的是「呈现」,呈现不偏不倚的真相。当语言和真相连成一线,写作就成功了;而成功的证据,在于文章清晰和简单。

    看到古典风格的目的,我受到了启发:一篇古典风格的解书文章的目的是向读者呈现一本书的精髓思想。一篇解书文章的成功的证据,也是清晰和简单,让读者很自然、轻松而愉快地理解了一本书的思想,特别是有深度的书。

    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什么是古典风格,那古典风格还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客观朴实。古典风格的作者不是要尝试跟人分享彰显个人气质的、感性的,以及对事物往往难以形容的反应。也不会像演说家一样一定要去说服教导别人。它需要客观的角度、朴实的语言来展现作者与读者的平等和相通。

    第二、简洁高雅。这个时代流行实用风格的文章,比如指南手册,研究报告等。实用风格文章一般可以遵守一个固定的模板,也是尽量简短,因为读者需要及时获得资讯。而古典风格,作者可以采用任何形式,任何长短,来呈现有趣的事实。古典作家的简洁风格是来自作者内心的高雅,绝不是来自时间或受雇的压力。

    第三、平易深刻。古典风格的文章用词崇尚平易,但不平淡;很多时候不是一看就能知道内涵的。在古典风格中,作者努力寻找值得呈现的事物以及最完美的视角。读者可能要费力辨别才能看出其中的精妙,是贵族化的,不是平等主义的。比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是平实风格;「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第二只老鼠才吃到奶酪(没有给捕鼠器逮着)」则是古典风格。

    2)让抽象接地气

    幻灯片3.JPG

    古典风格写作要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可以辨别的世间事物,但不等于我们要回避抽象。作为一个古典风格的作家是不回避抽象的,而是把抽象具象化,具体如何做到?往下看。

    a)让抽象概念看得见摸得着

    在面对抽象概念时,作者会把抽象概念当成可辨别的物件和力量来描述。也就是,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或者事物来描述抽象的概念。举个例子来看看,会理解得更好。

    假如现在邀请你描述一下月球的重力情况,给你提供两种描述,你觉得哪一种风格更好呢?
    第一种:「月球的重力系数为1.6米/秒2,相当于地球上六分之一的重力」。
    第二种:「在月球的重力是地球上重力的六分之一左右。打个比方,一个成年人在月球上一跳,比你在地球自家后院的游泳池里跳起来还要轻松」。

    虽然第一种更精准,使用了类比,但不可辨识,看了没有画面感;但第二种采用了可辨别事物来说明,一看就有画面感。

    另外,我们还从书上例子中摘抄一段范例,一起来看看。
    「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就有点像一阵看不见的薄雾均匀铺满整个太空,那么这种能量薄雾造成的引力,就可能产生排斥效果。」

    上面这句话用「薄雾」的比喻,让暗能量变得可辨识,让读者产生画面,轻松理解了暗能量产生排斥力。

    b)让抽象话题变成故事

    在处理抽象话题时,作者会将抽象话题中的事物生动形象的一面透彻地呈现出来。透过叙述一个开展中的情节,其中有真实的人物在行动,而不是光有抽象概念说出来,把话题中的事物塞进一个词语了事。

    仔细品味上面这句话,是否是「观看世界:就是作者在跟读者对话,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世间的事物」的一种具体应用呢?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看看,如何把事物生动形象的一面透彻地呈现出来。
    第一种:「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可能变得危险。重要的是,探索这个课题要采取多种不同策略,包括精神健康辅助等,但还有执法方面的着眼点。」
    第二种:「罹患精神病的人可能变得危险。我们要向精神健康专业人士咨询,但也可能要让警察悉知这种情况。」

    第一种描述中的「问题」「策略」「着眼点」这些词在生活中是看不到的,属于抽象词汇,都应去掉。在第二种描述,先把前面提到的抽象词去掉了,再加上了「我们」「警察」这些生活中可辨别的主体加上了,用一个连贯的情节来描述。

    作者谈到的古典风格解决抽象概念和话题的原则,与在演讲中要把内容讲成故事,变得有画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古典风格四个小技巧

    幻灯片4.JPG

    我们刚才看了古典风格是如何处理抽象的。接下来,四个小技巧则是对古典风格的原则:「作者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世间的事物」具体落实和应用了。

    a)避免陈腔滥调

    想逃避瘟疫一样逃避陈腔滥调,这是毋容置疑的。当读者碰上一个又一个陈腐的成语,就会停止把语言转化为意象,而倒退到随口念念不求甚解的阶段。如果你必须用上陈腔滥调,何不用语言把它重新包装,让它别具一番实质意义?做法就是揭示成语的原始意义,围绕这个意象舞文弄墨,让读者张开心眼,目不转睛。

    还是通过例子来体会体会。
    第一种描述:「当你跟美国人谈及外交政治,他们就顿时变得目光呆滞」。
    第二种描述:「你曾尝试跟一位来自纽约的人解说斯洛伐克联盟政治的微妙之处吗?我到是试过了。那位仁兄几乎要注射肾上腺素才能从昏睡中唤醒过来」。

    第一种描述中「目光呆滞」属于陈腔滥调,在第二种描述中,我们改成了一个有场景和可辨识的事物。写作时,用到一个成语就要想一想是否是陈腔滥调,如果是,请用具体形象的话描述它。

    b)杜绝僵屍名词

    什么是僵屍名词?就是没有活力,犹如僵屍一样虽在已死的抽象名词,但并不是所有抽象名词都是僵屍名词啊。比如,你文章的主题是关于一个抽象概念,这个抽象概念就不是僵屍名词。

    那僵屍名词具体包含了那些类型呢?它里包含了元概念和动词名词化。元概念是指概念的概念,像「取向」、「假设」、「概念」、「条件」、「背景」、「框架」、「问题」、「模型」、「程序」、「幅度」、「角色」、「策略」、「趋势」或「变数」。动词名词化的做法很简单,像「确认」是动词,变为「作出确认」后,确认就变为名词。

    尽量少用元概念,每次用时,都要自我提问「真得有必要用吗?是否变得更难理解了呢?」而动词名词化要慎用,一般不要把动词名词化,除非是为了把一个句子跟前面的句子联系起来,维系文章的连贯性。

    举个例子来看看,滥用动词名词化有多么糟糕。

    原话:「神经再生的防止会使社会性规避行为减少」。「防止」被名词化,「规避行为」把「规避」名词化。是不是不好理解?把「防止」和「规避」都改回动词,把句子修改后:「当我们防止神经再生,那些老鼠就不再规避其他老鼠」。修改后,画面感十足。

    c)慎用第三人称

    古典风格强调,文章与读者要有对话的氛围或者有故事带入感。使用第一人称「我们」,让读者有故事代入感;使用第二人称,让读者有对话互动的氛围。

    使用第三人称不但失去与读者对话的风格,而且很难区分双方谁是谁。我们都知道,在合同和法律相关的文件中,使用大量的第三人称是很常见的。如果不是涉及到法律主题相关的文字,请你尽量少用第三人称。

    还是让我们看个例子来体会一下。
    第一种描述:「在开店前所交收的会员费会置于信托之下」。
    第二种描述:「如果我在开店前付了会员费,店方会把款项存进一个信托户头」。

    第一种描述中「会员费」是主语,是第三人称;第二种描述中,主语改成「我」,读者有带入感。

    d)少用被动式

    「多用主动式,少用被动式」,这种忠告普遍见于浅白语言风格指南中。这个建议往往是好的。但作为作者,你必须知道为什么是好的?

    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在于行动者和行动对象哪个角色处于主词位置,也就是谁成为读者脑中聚光灯照射的起点。因为读者注意力的起点,通常是句子的主语所提及的事物。

    很多人滥用被动式,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依据刚才我们所谈的目的,他们已经忘了作者应该做的事:为读者扮演一幕故事。如果故事情节需要行动者推动,你却使用了被动式,读者看不见行动者,没有办法在想象中看到事件怎么能在没有推手下发生。

    当然,被动式并不是瘟疫,在以下情况被动式是合适使用的:作者想把读者的视线引离行动者。这时,使用主动式是行不通的。你可以说「维尼熊吃掉了蜂蜜」、或者「蜂蜜被维尼熊吃掉了」,又或者「蜂蜜被吃掉了」;但你不能说「吃掉了蜂蜜」。

    我们一起看看,以上四点小技巧都是为了让文章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世间的事物,而非抽象的概念。

    4)反面教材--自觉风格

    幻灯片5.JPG

    针对「古典风格」,作者平克还提出一个反面的概念「自觉风格」。这个词不能从表面意思来理解,这个「自觉」应该理解为「注重自我感觉」。「自觉风格」的作者,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担心读者不理解,就画蛇添足加了不必要的内容;或者认为一种方法对读者好,就想当然的到处滥用。自觉风格型的作者容易掉入一下四个陷阱。

    a)滥用后设语和标记语言

    估计大家都不理解后设语和标记语言吧。后设语就是有关语言的言辞。像「一节」、「回顾」和「讨论」等。那什么是标记语言呢?就是对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进行概述。它是后设语的一种基本使用场景,像「我要说三节内容。第一节:......」。

    经验尚浅的作者往往认为,以详细预览的方式引导读者浏览余下章节内容,是有益于读者的。事实上,充斥着各种后设语的预览,像目录一样罗列,对读者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是阻碍了理解。

    这种不假思索的标记语言,不容易让读者理解,反而比直接听正题还费时间。这就像有些所谓的捷径包含的复杂指示,要弄清楚这些指示所化的时间,比捷径所省的时间还要多。

    那什么样的标记语言才合适呢? 要把各部分按照一定逻辑次序排练起来,或者透过一个叙事之弧展现故事的脉络。就像路边的指示牌把路径清楚地铺展开来,让你走到每一个拐弯之处,都明显地看得出来。比如,「接下来我们会介绍中国的历史,由远到近,先聊一聊三皇五帝......,然后是各个封建王朝......,最后是民国以及之后......」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猜到用设后语引出一个话题是非常糟糕的做法,那该用什么方法引出呢?提问和隐喻(视觉)。

    先来看看提问,还是举一个例子来体会一下吧。
    第一种:「本章讨论名字的流行程度起落兴衰的因素。......」
    第二种:「什么造成一个名字在流行程度上或起或落呢?......」

    相比第一种是不是第二种引出话题会勾起你的阅读欲望呢?

    再来看看隐喻,也就是利用视觉,把一段文字的内容当作发生在眼前的事,双眼视而可见。依然举个例子来体会体会。
    第一种:「以上一段表明,父母有时给女孩取一个男孩名字,但永远不会反过来来做。」
    第二种:「我们看过,父母有时给女孩去一个男孩名字,但永远不会反过来这样做。」

    一看第一种就是官腔式风格,冷冰冰;再看看第二种,很亲近,像老朋友跟你聊天一下。

    b)把阐述话题与他的工作混淆起来

    除了后设语,自觉型作者还容易掉入的陷阱是,把作者要阐述的话题跟他从事的工作混淆起来。这类自觉型作者往往是学术研究型学者。他们的人生除了睡觉、写作之外,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学术、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与出版商打交道。他们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主题,不自觉地把工作中有关主题的话题也写进来,很容易把写作主题和工作两者混淆起来。

    结果就是,学术论文典型的开头是这样的: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到了儿童如何获得语言能力的问题。本文讲回顾这种学习过程的最新研究。」

    改为古典风格,应该类似于如下这样的:
    「所有儿童不用规规矩矩上些什么课,就能获得说一种语言的能力。他们这种本领是怎样炼成的呢?」

    c)滥用引号

    自觉型作者的另一个坏毛病就是引号的神经质滥用,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跟一般惯用语区分开来,好向读者传递更加丰富的含义。但滥用引号反而让内容变得不好理解。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她是‘速学速成之才’,能够在几乎任何她感兴趣的领域自学有成。」这句话取自一封推荐信,那我们是否应该相信那个学生是速学速成之才,还是被认为只是传闻如此,但事实上不然?滥用引号的后果,就是意思不明、庸人自扰。

    当然引号有好些正当用法,譬如,复述别人的话,又如引用一个词语而只是指这个词语本身,不是用它来表达意义(例子:《纽约时报》使用「千禧之年」而不是「千禧纪元」),又或者表明作者在上下文脉络中使用这个词语,跟其他人的用法不予苟同(例子:他们把姐妹处死,是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

    d)滥用委婉语和强调词

    自觉风格型作者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在文章中到处填塞软化语调的委婉用语,暗示他们对于所说的话不愿作出承担,譬如说:「几乎」、「似乎」、「比较上」、「相当」、「部分」、「差不多」、「主要来说,「一定程度上」等等。

    滥用委婉语,让内容意思变得不确定,甚至是滑稽。比如书中提到,一位科学家想作者展示他四岁女儿的照片,满面笑容地说:「我们几乎疼透了她。」

    如果只能作出回避性陈述,建议对陈述加上条件,就是把陈述不适用的处境和盘托出,而不是为自己找回避的去路,又或对自己是否真的表示这个意思含糊其词。

    另外,也要慎用强调词,像「非常」、「高度」、「极度」等。强调词效果也像避险词,不但使文章变得模糊,更可能使作者的意图受挫。

    比如,如果我在猜测谁把那一点点现金偷走了,更令人信服的说法是:「不是琼斯;他是个诚实的人」;而非「不是琼斯,他是个非常诚实的人」。原因在于,不经修饰的形容词和名词,人们倾向与斩钉截铁的理解。一旦你加上强调词,你就把那种全是或全非的二元对立,变成一种程度上的差异。

    最后,我们一起来锤炼一下,今天为大家介绍了一种写作风格的理想--古典风格,它客观朴实,但不冷漠无趣;它简洁高雅,但不简单孤傲;它平易深刻,但不平淡晦涩。对古典风格的细述可以总结为三大点

    1.让抽象看可见摸得着:古典风格型作者不会回避抽象,要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辨识的物件和力量;要让抽象话题中的事物生动形象的一面透彻展现出来。

    2.古典修辞小技巧:这四个小技巧是对「作者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世间的事物」的具体落实,分别有避免陈腔滥调、杜绝僵屍名词、多用第一二人称、多用主动少用被动。

    3.反面教材-自觉风格:自觉风格是古典风格的典型反面,它代表了那些特别关注自己感受,而无法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判断文章的作者。自觉风格的人,易犯的毛病有:滥用后设语和标记语言、把阐述话题与他的工作混淆起来、滥用引号、滥用委婉语和强调词。

    最后补一刀,古典风格是一种理想,并非所有文章都要采用古典风格,也不是所有作者都要甩掉矫饰。

    当你提起笔时,问自己三遍「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想清楚了,你就大胆下笔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书|写作风格的意识:用古典风格写作来观看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qjmxtx.html